File:NLC416-01jh002412-10934 幣制改革之理論與實踐.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4,877 × 7,406 pixels, file size: 35.7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96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幣制改革之理論與實踐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英〕愛恩西格(P.Einzig)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幣制改革之理論與實踐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
Description

從整個貨幣改革運動的角度探討幣制改革運動的趨勢。其中,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各國已經完成或已作計劃的幣制改革為主,介紹各種典型的幣制改革學派的觀點、計劃及其實踐

目錄
第一章 敘論
第一節 融化爐中之金融
第二節 劃時代的一九三一年
第三節 極端學派
第四節 什麼是幣制改革
第五節 戰前的貨幣制度和戰後的貨幣制度
第六節 世界經濟恐慌與幣制改革
第七節 通貨的幻想家
第八節 邪派的中傷
第二章 放任的貨幣制度
第一節 戰前的金本位
第二節 自動的調整
第三節 戰前的貨幣制度何以能實行
第四節 戰後的各種變革
第五節 金本位制度之不復如往日的自由
第六節 龐大的數字
第七節 正統派的好辭令者們的宣言
第八節 回復「良好的早年」的呼聲
第三章 貨幣能夠廢除嗎
第一節 共產主義與貨幣制度
第二節 由通貨膨脹法廢除貨幣
第三節 廢除貨幣的價值
第四節 盧布的廢止太早
第五節 糧食券與貨幣
第六節 免不了的弊端
第七節 貨幣在國內的任務
第四章 要求幣制的改革
第一節 戰前的運動
第二節 戰前制度適合十九世紀的情況
第三節 正統派制度在歷史上的地位
第四節 社會主義和幣制改革
第五節 變遷的心理
第六節 有定限的貨幣膨脹
第七節 對於貨幣制度的不滿
第五章 戰後的改革
第一節 缺乏劃一性
第二節 戰後的金本位
第三節 虛金本位
第四節 金幣的廢除
第五節 變革的重要性
第六節 國內使用現金的阻礙
第七節 外匯準備
第八節 公開市場運用
第九節 國際上的合作
第六章 經濟恐慌中的幣制改革
第一節 不信任正統派制度
第二節 民眾的態度
第三節 美國的改革運動
第四節 不景氣聲中的各種改革學派
第五節 膨脹主義和金本位
第六節 過激主義的責難
第七章 經濟恐慌期間的幣制改革
第一節 戰後制度的崩潰
第二節 通貨貶值與債款的停償
第三節 平價的維護
第四節 匯兌統制
第五節 正統派的改革家
第六節 匯劃與補償
第七節 幣制改革和貿易的恢復
第八節 幣制的統制
第九節 羅斯福總統的改革
第八章 低貨幣政策
第一節 戰前的趨勢
第二節 戰爭與利率
第三節 戰後的貨幣膨脹的穩定
第四節 高利率的負擔
第五節 債主與債戶
第六節 低貨幣的制限
第九章 低貨幣與經濟恐慌
第一節 反對高利率
第二節 世界不景氣與利率的低降
第三節 英政府的政策
第四節 低貨幣的效用的限制
第五節 外國的低貨幣
第六節 法國激烈的干涉
第七節 低貨幣政策的期望
第十章 信用膨脹學派
第一節 低貨幣與充足的貨幣
第二節 缺乏的信條
第三節 膨脹主義的各種形式
第四節 現金比率的減低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任務
第六節 膨脹主義的目的
第七節 膨脹主義者的謬見
第八節 膨脹主義的限制
第十一章 經濟恐慌中的信用膨脹
第一節 一九二九年前的膨脹主義
第二節 一九二九年後的信用緊縮
第三節 鬆緩的貨幣政策
第四節 金集團國家的政策
第五節 準備論據
第十二章 購買力的膨脹
第一節 信用膨脹與購買力膨脹
第二節 消費與生產
第三節 保守的膨脹主義者
第四節 「分財富」的運動
第五節 重分配與購買力的純正增加
第六節 購買力膨脹的規律
第十三章 不景氣中購買力的膨脹
第一節 社會主義者的態度
第二節 無熟思審計的政策
第三節 購買力的緊縮
第四節 羅斯福和希特勒
第五節 實際的結果
第十四章 消費學派
第一節 公共建設的要求
第二節 購買力的效應
第三節 崇拜儲蓄的反動力
第四節 對於公債的態度
第五節 對於辨別的需要
第六節 預算和信用
第七節 消費學派的功績
第十五章 不景氣中的消費政策
第一節 公共建設與貨幣政策
第二節 羅斯總統的消費政策
第三節 美國消費的世界影響
第四節 不充足的幣制影響
第五節 美國人民的非通貨膨脹化
第六節 英國的公共建設政策
第七節 歐陸各國的消費政策
第十六章 管理的通貨
第一節 膨脹主義與通貨管理
第二節 管理的通貨與不兌現的通貨
第三節 通貨管理是什麼
第四節 物價是穩定抑是下跌
第五節 一個新主義
第六節 通貨管理和計劃經濟
第十七章 統制的金本位
第一節 正統派和過激派的折衷
第二節 適度的管理
第三節 公開市場運用
第四節 以黃金作背景的通貨管理
第五節 以黃金作背景有無利益
第六節 黃金的情事
第七節 造成信用膨脹的更安全
第八節 「黃金的性癖」
第十八章 紙幣管理
第一節 通貨管理的意義
第二節 國際統制與國內管理
第三節 購買力平價
第四節 混亂的國際因素
第五節 管理的不兌現通貨與隔陔
第十九章 不景氣中的通貨管理
第一節 一九三一年前的管理
第二節 英國當局的態度
第三節 匯兌平衡基金
第四節 低貨幣與通貨管理
第五節 通貨管理與美國
第六節 通貨管理與金集團
第二十章 彈性的金本位
第一節 國內的穩定與國際的穩定
第二節 費色爾教授的制度
第三節 「補償的」通貨
第四節 同時舉行的通貨貶值與物價
第五節 物價的調整永不完全
第六節 各種平價的常變是非所願望的
第二十一章 實踐的「橡皮元」
第一節 羅斯福總統的實驗
第二節 物價不受影響
第三節 英國的彈性金本位
第四節 倫敦黃金市場
第五節 匯兌平衡基金的任務
第二十二章 可變動的金平價
第一節 平價不再是神聖的
第二節 一個利害得失的問題
第三節 實驗的平價與可變動的平價
第四節 可變動的平價之防護
第五節 「不變更的」平價並不足以防衛
第六節 放寬現金輸送點間的距離
第七節 規則的壓力與不規則的壓力
第八節 一九三○年的實例
第九節 補充的技術策略
第二十三章 中央銀行運用的期付匯兌
第一節 凱因斯先生的建議
第二節 「利息的平價」
第三節 銀行率的替身
第四節 改革的限度
第五節 各中央銀行的任務
第六節 黃金市場與外匯市場
第七節 各中央銀行應該擔當危險嗎
第八節 防止通貨的逃避
第九節 從現貨市場轉移壓力
第十節 放寬黃金輸送點間界限
第二十四章 公開期付匯兌運用的實施
第一節 三個可以選擇的途徑
第二節 匯兌平衡基金的實施
第三節 法蘭西銀行的中立態度
第四節 支持期付匯兌
第五節 貶低期付匯兌
第六節 識別政策
第二十五章 劇烈的通貨貶值
第一節 創造一個安全邊際
第二節 物價怎樣自己和貨幣貶值相調整
第三節 物價的上漲是相當的和平
第四節 所願望的適度上漲
第五節 安全邊際和膨脹
第六節 過度的懦怯
第二十六章 商品本位
第一節 以商品代替黃金
第二節 原料的充斥
第三節 可償還的呆債
第四節 對於現金準備的需要
第五節 強固英鎊的基礎
第六節 反對商品準備
第七節 生產和存貨上的影響
第八節 干預與放任
第二十七章 複本位制
第一節 什麼是複本位制
第二節 擁護複本位的辯解
第三節 純正的通貨膨脹
第四節 複本位主義者是自私的嗎
第五節 複本位制的三方面
第六節 裁定黃金和白銀間的比率
第七節 銀價
第二十八章 美洲複本位制的實驗
第一節 經濟恐慌以前的複本位制
第二節 美國的「銀團」
第三節 一九三四年的改革
第四節 白銀之突漲與暴跌
第五節 不必要的波動
第六節 在中國方面的影響
第七節 白銀政策的末路
第二十九章 一致的緊縮
第一節 一個正統派的改革
第二節 控制下向的趨勢
第三節 經濟學家的兩條困難的道路
第四節 長久的變動狀態
第五節 對於普遍裁酌的抵抗
第六節 一致緊縮的建設因素
第七節 一致的膨脹
第三十章 一致緊縮的實施
第一節 意大利的一致緊縮
第二節 一個較小的弊病
第三節 法國和荷蘭的一致緊縮
第四節 通貨貶值能夠有代替物嗎
第五節 一致緊縮的敗亂的影響
第六節 一致膨脹的實施
第三十一章 負利率
第一節 金融流通的速度
第二節 存款的負利息
第三節 紙幣的負利息
第四節 吳格爾的實驗
第五節 負利息改革的限制
第三十二章 通貨的雙重製度
第一節 雙重製度的目的
第二節 雙重通貨的三種方式
第三節 國內通貨與國外通貨
第四節 對於借款的穩定單位
第五節 商品條款
第三十三章 雙重通貨的實施
第一節 馬克所得券的實驗
第二節 黃金單位與紙幣單位
第三節 「金條文」
第四節 國外貿易所需的通貨
第五節 貼印花的貨幣
第三十四章 國際合作
第一節 國家與國際的改革
第二節 戰前的計劃和戰後的計劃
第三節 國際通貨
第四節 國家通貨政策的獨立
第五節 共同挹入黃金準備
第六節 黃金的再分配
第七節 一個國際貨幣政策
第八節 合作的有定限的範圍
第三十五章 國際合作的實施
第一節 歐戰以來的進步
第二節 各中央銀行間的合作
第三節 合作的實例與法則
第四節 國際清理銀行
第五節 經濟恐慌的影響
第六節 英鎊集團和金集團
第三十六章 匯劃制度
第一節 實際先於理論
第二節 是暫時的救濟呢還是永久的解決呢
第三節 這個制度的優點
第四節 科學的管理
第五節 妨礙自由貿易
第六節 外匯市場的末日
第七節 匯劃制度與國外貿易
第八節 匯劃制度與限制
第九節 匯劃制度與金本位
第三十七章 匯劃制度的實施
第一節 匯劃制度的由來
第二節 一九三一年的阻滯
第三節 第一個匯劃協定
第四節 匯劃制度的反對
第五節 匯劃制度的進步
第六節 匯劃應用的開展
第七節 國聯之反對的失敗
第八節 三角式的匯劃和國際的匯劃
第九節 匯劃制度的將來
第三十八章 幣制的孤立
第一節 幣制的孤立與經濟的孤立
第二節 在貨幣孤立之下的出口貨
第三節 無定限的膨脹
第四節 替代的方案
第五節 匯劃制度
第三十九章 貨幣孤立的實施
第一節 蘇俄的實例
第二節 蘇維埃紙幣進口的封鎖
第三節 意國及德國的一部分孤立
第四節 孤立與膨脹
第四十章 改革計劃的調節
第一節 調節的需要
第二節 低貨幣政策
第三節 信用膨脹
第四節 管理的通貨
第五節 猛烈的貶值和強固的準備
第六節 國際合作
第七節 理想的通貨
第八節 國際上的態度
第四十一章 貨幣改革和經濟改革
第一節 新武斷的學說的危險
第二節 各種貨幣改革本身的缺陷
第三節 貨幣計劃和人類本性
第四節 貨幣改革的界限
第五節 避免不平衡
第六節 分配和消費
第四十二章 幣制改革的政治方面
第一節 金融和政治的相互影響
第二節 選民缺乏幣制改革的興趣
第三節 一九三一年經濟恐慌的影響
第四節 民主政治與幣制改革
第五節 幣制改革怎樣影響政治
第六節 國際政治與幣制改革
第七節 國內的繁榮與國際的和平
第四十三章 幣制改革的道德方面
第一節 結果證明方法的適當
第二節 幣制改革的消極的與積極的目的
第三節 進步與既得的利益
第四節 與正統派的觀念鬥爭
第五節 過多的「安全為先」
第四十四章 幣制改革的將來
第一節 正統派打了敗仗
第二節 各中央銀行的忠告不被尊重
第三節 美國的幣制改革
第四節 張伯倫和拿爾曼
第五節 英國進步和美國進步的比較
第六節 改革的廣大的趨勢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29[194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國家圖書館
主題
InfoField
貨幣制度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20.2
拼音題名
InfoField
bi zhi gai ge zhi li lun yu shi jian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8],36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6:19,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6:19, 10 June 20234,877 × 7,406, 396 pages (35.7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幣制改革之理論與實踐 (1/1) by (英)愛恩西格(P.Einzig)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1jh002412,10934; 民國圖書.1; 幣制改革之理論與實踐)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