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8jh004662-41885 設計教育大全.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75 × 1,245 pixels, file size: 9.2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0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設計教育大全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松濤泰嚴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設計教育大全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緒論、基礎論、方法論、結論4編。論述設計的意義及要素,設計之哲學、心理、倫理、教育等基礎,以及關於原理、教法、教科、題材等的設計問題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project 的意義
(一) 計畫
(二) 實行
(三) 進展
第三章 project 的字義
投出
計畫
構案教授
實演主義
計畫實行之教育
全我活動之教育
第四章 project 的要素
(一) 動機之誘發
(二) 思考的躍動
(三) 生活的實現
(四) 技倆的體得
第五章 歷史的考察
自由教育的思潮
作業主義的教育
問題解決法
各家的意見
參考文書的年次統計
社會的科學的心理的教育改革
第二編 基礎論
第一章 哲學的基礎
教育和人生
運命觀
有目的的活動
活動繼起的傾向
第二章 心理的基礎
學習的法則
(一) 準備的法則
(二) 結果的法則
(三) 練習的法則
(四) 態度的法則
學習的法則的利用
主反應副反應附隨反應和學習的效果
教授和興味
渾一的統覺
歸納的演繹的思考
第三章 倫理的基礎
理知的活動
由於行為而學行為
自律和他律
(一) 強迫
(二) 暗示
(三) 認容
(四) 自發
(五) 習慣
第四章 社會的基礎
實生活的移入
環境和機會
社會的嘉納和擯斥
第五章 教育的基礎
(一) 記憶對推理
(二) 行為對知識
(三) 自然的情勢對人為的情勢
(四) 問題的先行對原則的先行
間接的教授法對直接的教授法
螺狀教案
偶發法與繼續法
進擊法
第三編 方法論
第一章 原理的 project(設計法)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人生之渾一與教育之統一
統一的思潮
教育原理之統一
人生與學校生活之接合
第三節 自然的社會的實生活
自然的情勢
自然的發展
實生活
教育即人生
社會的活動
第四節 有目的理知的活動
自意的
計畫的
有目的
理知的
思考及推理
助成的指導
第五節 專心的白熱的進程
專心
熱烈
強固
固執
第六節 誘導的漸進的發展
進展
誘導性之潛伏
問題之先行
第二章 教法之 project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設計教法
準備
處理
注意
第三節 教材本位和兒童本位
順應教材於兒童
興味與動機
自發的活動與助成的指導
第四節 合科
撤廢教育之區分
模範的日課表
第五節 學科課程之改造
訂定課程之必要
從實生活裹招收教材
社會的要求與兒童之興味
課程之改造與教育之經濟
改造之困難
第六節 project 之分類
個別的目的與共同的目的
目的之分類
身體的精神的感情的
兒童活動之分類
學習大單元之分類
第七節 各科之應用
農業科等
近代外國語
文學
作文
文法
歷史
地理
道德
遊戲
第八節 目的活動之段階
目的,計畫,實行,批評,
疑問,暗示,推理,證明。
第九節 實例
(一) 劇場
(二) 印刷
(三) 戲曲
(四) 工場實習
(五) 農業科之課程
(六) 廢墟
(七) 國語之成績
(八) 良英語周間
(九) 謝恩祭之兒童劇
(十) 致音樂家的信
(十一) 運動場問題
(一二) 驅除蒼蠅
(一三) 地理觀念
(一四) 經度與時間
(一五) 對德宣戰之理由
(一六) 手工科之加設
(一七) 人形之家
(一八) 壁紙
(一九) 麥之微菌
(二十) 屋內之裝飾
(二一) 德語會
(二二) 家屋
(二三) 牧羊者之生活
(二四) 咖啡栽培地之模型
(二五) 作文(口述)
(二六) 作文(筆述)
(二七) 文法
第十節 教師之養成
方法與教師
教師之三要件
project 法之講習依
指導「教師」之必要
第三章 教科之 project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活動科之發達
活動教科
教科過多與整理
手工科之起源及沿革
作業科之意義
工藝科之加設
一般的價值
第三節 活動科之內容
思考與行動
身心之平衡
作業之趣旨
(一) 必要
(二) 高尚
(三) 愉快
(四) 分類
人類之萬般作業
第四節 作業科之實例
第五節 作業科之教授法
直接法
指導之必要
與人生之接觸
第四章 題材之 project
第一節 緒言
第二節 學校中之 project
第三節 project 之意義
消極的解義
積極的解義
其他
第四節 依 project 面教授
第四編 結論
第一章 project 法之組成
緒言
實習
計畫
觀念
教授法
成立之理由
第二章 諸說之一致點及論爭點
一致點
(一) 有目的
(二) 目的之意義
(三) 動機之誘發
(四) 兒童之實生活
(五) 生活本位
(六) 思考之躍動
(七) 計畫
(八) 活動之完成
(九) 社會化
(十) 進展
(十一) 批判
(十二) 統一的事項
論爭點
第三章 project 法之長處及短處
長處
短處
中學生及大學生所見到之長處及短處
第四章 project 法之真價
(一) 民主的
(二) 包括的
(三) 永續的
(四) 渾一的
(五) 自然的
(六) 發動的
(七) 社會的
(八) 發展的
(九) 合理的
(十) 人格的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12[192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370.2/10
主題
InfoField
設計教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42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8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6:04, 21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6:04, 21 April 2023875 × 1,245, 205 pages (9.2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設計教育大全 (1/1) by (日)松濤泰嚴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08jh004662,41885; 民國圖書-PD2022.2; 設計教育大全)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