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09jh000096-60187 希臘史.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3 × 1,354 pixels, file size: 18.1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2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希臘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國立四川大學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希臘史
Publisher
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章 國土及民族
第一節 地理
(一) 境界
(二) 伯羅奔尼撒部
(三) 中央希臘部
(四) 帖撒列部
(五) 伊庇魯斯部
(六) 海島
(七) 地勢之影響
(八) 氣候及出產
第二節 民族
(一) 希臘名稱
(二) 人類起源
(三) 人種一致
第二章 有史以來之希臘
第一節 傳聞時代(英雄時代)
(一) 希臘之稗史
(二) 東方文化之西漸
(三) 英雄軼事
(四) 阿哥拿脫之役
(五) 推來亞之戰
(六) 英雄時代之社會
第二節 多利亞人之移轉
(一) 移轉之狀況
(二) 移轉之影響
第三章 有史以來之希臘人所承受者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希臘之政治組織
(一) 城邦政治之性質
(二) 城邦政治之影響
第三節 希臘人之宗教觀念及其組織
(一) 希臘人對於宇宙之觀念
(二) 奧林帕斯山諸神
(三) 特爾斐神論
(四) 奧林比亞競技會
(五) 匹替阿泥米亞及伊士米亞勝會
(六) 安菲替溫尼會
(七) 宗教之影響
第四節 希臘之語文神話文學藝術
(一) 語文
(二) 神話
(三) 文學
(四) 藝術
第四章 斯巴達之勃興
第一節 斯巴達之建國
(一) 拉哥尼亞之地理及民族
(二) 斯巴達之興起
第二節 來喀古士之制度
(一) 來喀古士之改革制度
(二) 階級制度
(三) 兵役制度
(四) 教育制度
(五) 政治制度
(六) 來喀古士制度之影響
第五章 斯巴達征服四鄰
第一節 美塞尼亞之徵服
第二節 亞加狄亞之議和
第三節 亞各斯之膺懲
第六章 希臘殖民地之設立
第一節 殖民之由來
第二節 小亞細亞之希臘殖民地
第三節 大希臘及西西里之希臘殖民地
第四節 小亞細亞希臘諸殖民地之移居
第五節 希臘諸殖民地之盛衰
第七章 僭主時代
第一節 希臘王政革命之由來
第二節 希臘僭主之起源
第三節 愛奧尼亞諸域之僭主
第四節 亞各斯之僭主
第五節 息細溫之僭主
第六節 科林斯之僭主
第七節 墨加拉之僭主
第八節 僭主之利弊
第八章 雅典之興起
第一節 雅典之建國
(一) 亞的加之地理及民族
(二) 雅典之最初時代
第二節 雅典政治時代
(一) 雅典政治之變遷
(二) 貴族政治之弊害
(三) 黨派之分
第三節 錫即之亂及德累科之變法
(一) 錫即之叛亂及阿克蒙尼第族之放逐
(二) 德累科之法興
第四節 梭倫之改革
(一) 梭倫為雅康
(二) 負債解除法(即救濟貧民法)
(三) 貧富階級制
(四) 議會制度
(五) 梭倫之法律
第五節 雅典僭主政治時代
(一) 庇士特拉妥自立為僭主
(二) 庇士特拉妥之政治
第九章 雅典之民主政治
第一節 雅典僭主政治之廢滅
第二節 貴族政治與民主政治之角逐
第三節 克來斯忒泥之改革
(一) 土地之區分
(二) 公民議會
(三) 高等議會
(四) 雅康之選舉
(五) 陪審裁判所之設置
(六) 將軍之選出
第四節 貝殼彈劾法
第五節 民主政治之確立
第十章 希臘與波斯之戰爭
第一節 波斯帝國之創立及其發達
(一) 希波戰爭之性質
(二) 西亞細亞諸國之興亡
(三) 波斯王居魯士建國
(四) 岡比西之遠征非洲
(五) 大流士之遠征歐洲
第二節 愛奧尼亞諸城之叛亂及波希之開釁
(一) 愛奧尼亞諸城之叛亂
(二) 波希之開釁
第三節 大流士伐希臘及馬拉敦之戰
(一) 大流士伐希臘
(二) 馬拉敦之戰
第四節 雅典興海軍
(一) 米太雅弟之末路
(二) 忒密斯托克利興海軍
第五節 色木里巴及阿提密細安之戰爭
(一) 薛西斯親征希臘
(二) 科林斯會議
(三) 色木巴里之戰
(四) 阿提密細安之戰
第六節 薩拉密斯之役
(一) 雅典城失守
(二) 薩拉密斯之海戰
(三) 薛西斯之歸國
第七節 布拉的之役
(一) 雅典拒絕波斯議和
(二) 雅典城再失守
(三) 布拉的之戰
(四) 密卡利之役
第十一章 雅典之霸業
第一節 重建雅典城
第二節 坡舍尼阿斯之東征
第三節 提洛同盟之建立
第四節 坡舍尼阿斯及忒密斯托克利之末路
第五節 賽夢之政策
第六節 伯克克理斯之政策
第七節 保守黨之失敗
第八節 憲法之改革
第九節 提洛斯同盟本部之遷移
第十節 雅典與科林斯及伊齋那之戰
第十一節 雅典與斯巴達及底比斯之戰
第十二節 雅典長壁之落成
第十三節 雅典新舊兩黨之調和
第十四節 雅典與斯巴達三十年弭兵之約
第十五節 伯里克里斯時代
第十二章 伯羅奔尼撒戰役
第一節 伯羅奔尼撒戰爭之發端
(一) 戰釁之遠因
(二) 戰釁之近因
(三) 雅典之干涉
(四) 坡替第亞之叛
(五) 斯巴達同盟會議
(六) 斯巴達之要求
(七) 斯巴達與雅典強勢弱之形勢
第二節 伯羅奔尼撒大軍侵亞的加
(一) 戰爭之開始
(二) 病疫之流行
第三節 伯羅奔尼撒軍圍攻布拉的城
第四節 密替利泥之叛雅典與科賽剌之內亂
(一) 密替利泥之叛雅典
(二) 科賽剌之內亂
第五節 雅典人於斯法的利亞島略取斯巴達師
第六節 尼細阿斯之和議
第十三章 雅典之衰
第一節 雅典遠征西西里
(一) 西西里遠征之發端
(二) 西西里遠征之軍備
(三) 遠征艦隊之進發
第二節 雅典軍在西西里之失敗
(一) 雅典圍攻敘拉古
(二) 雅典遠征艦隊之覆滅
第三節 亞爾西巴德還雅典
(一) 雅典之失勢
(二) 亞爾西巴德之反覆
(三) 雅典之變亂
(四) 雅典海軍之得勝
第四節 雅典城之失守
(一) 居魯士與來山特之會商
(二) 亞爾西巴德之罷免
(三) 阿吉紐棲之海戰
(四) 伊哥波塔米之敗
(五) 雅典之降
第五章 三十暴主
(一) 三十暴主之虐政
(二) 亞爾西巴德之末路
(三) 三十暴主之覆滅
第十四章 斯巴達之霸業
第一節 斯巴達之專橫
第二節 萬人軍之役
第三節 斯巴達與波斯之衝突
第四節 安達西德之和議
第五節 斯巴達伐底比斯
第十五章 底水斯之霸業
第一節 底比斯之建國
第二節 底比斯之革命
第三節 斯巴達開列國會議
第四節 留克特拉之戰
第五節 底比斯之強盛
第六節 底比斯之衰
第十六章 馬其頓之勃興
第一節 地理及民族
(一) 地理
(二) 民族
第二節 馬其頓之開國
第三節 腓力二世即位
第四節 腓力改良軍制
第五節 腓力征服馬其頓國內之希臘殖民地
第六節 腓力征服希臘
第七節 腓力為希臘人領軍之元帥
第八節 腓力之死
第十七章 亞歷山大之勳業
第一節 亞歷山大之歷史
第二節 亞歷山大征希臘之歷史
(一) 攻希臘底比斯城之紀略
(二) 多瑙河流域之戰勝記
(三) 第二次攻底比斯域之紀略
第三節 亞歷山大與波斯之戰史
(一) 紀元前三百三十四年之波斯
(二) 亞歷山大出師伐波斯
(三) 格剌奈卡斯之戰役
(四) 亞歷山大征服小亞細亞諸國
(五) 亞歷山大之戰勝地中海沿岸諸國
(六) 推羅城之圍
(七) 亞歷山大戰勝巴力斯坦及埃及
(八) 亞卑拉之役及波斯及衰敗
(九) 亞歷山大攻克波斯諸大都會
(十) 大流士第三之死
(十一) 亞歷山大之戰勝亞細亞中部
(十二) 亞歷山大素行之改革
(十三) 亞歷山大之徵印度
(十四) 亞歷山大之班師
(十五) 亞歷山大抵蘇撒城
(十六) 以弗斯第奧之死
(十七) 亞歷山大死於巴比倫
第四節 亞歷山大之偉業
第十八章 亞歷山大版圖之分裂及分裂後諸國之盛衰
第一節 壓力山大帝國之分裂
第二節 馬其頓王國
第三節 埃及王國
第四節 敘利亞王國
第五節 小亞細亞諸小國
(一) 加拉大聯盟
(二) 巴克特里亞王國
(三) 帕提亞王國
(四) 猶太人
(五) 亞美尼亞王國
(六) 本都王國
(七) 庇稚尼王國
(八) 拍加曼王國
(九) 帕夫拉哥尼亞王國
(十) 卡帕多細亞王國
第六節 希臘之末路
第十九章 希臘之教育及兵制
第一節 教育
(一) 斯巴達之教育
(二) 雅典之教育
第二節 兵制
第二十章 希臘之文學
第一節 第一期之文學大家(詩歌)
(一) 二大敘事詩家
(二) 四大抒情詩家
第二節 第二期之文學大家
(一) 戲劇
(二) 史學
(三) 雄辯學
第三節 第三期之文學
第二十一章 希臘之哲學
第一節 希臘哲學時期之區分
第二節 第一期之一元論的哲學
(一) 愛奧尼亞派
(二) 畢達哥拉斯派
(三) 埃利亞派
第三節 第一期之多元論的哲學
(一) 恩拍多克利
(二) 亞拿薩哥拉
(三) 徳謨頡利圖
第四節 第二期之人事論的哲學
(一) 勃洛大哥拉
(二) 哥爾期亞
(三) 喜庇亞
第五節 第三期之系統哲學
(一) 蘇格拉底
(二) 柏拉圖
(三) 亞里斯多德
第二十二節 希臘之科學
第一節 希臘科學時期之區分
第二節 希臘科學之初興
(一) 推利斯
(二) 畢達哥拉斯
第三節 黃金時代之科學
(一) 亞拿薩哥拉
(二) 希波革拉第
第四節 亞歷山大里亞城繁盛時代之科學
(一) 歐幾里得
(二) 阿基米德
(三) 亞利斯他克
(四) 喜帕卡斯
(五) 托勒密
第三十三章 希臘之藝術
第一節 建築
(一) 建築三式
(二) 神殿
(三) 劇院
第二節 雕刻
(一) 邁綸
(二) 坡力克力陀
(三) 菲狄亞斯
(四) 皮阿約斯
(五) 斯科帕斯
(六) 普喇克息忒利
(七) 來息帕斯
(八) 揆里茲
第三節 繪畫
(一) 坡力諾塔斯
(二) 噍克息斯
(三) 帕累細阿斯
(四) 亞必利
第二十四章 希臘風俗
第一節 衣食住
(一) 衣服
(二) 飲食
(三) 房舍
第二節 遊戲
第三節 嫁娶
第四節 喪葬
第五節 奴隸
第六節 經濟狀況
第七節 職業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3?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545.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90葉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5:22, 22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5:22, 22 April 2023843 × 1,354, 422 pages (18.1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希臘史 (1/1) by [國立四川大學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09jh000096,60187; 民國圖書-PD2022.2; 希臘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