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001-58881 女醫者.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91 × 1,362 pixels, file size: 18.18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7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女醫者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秋琴女史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女醫者
Publisher
廣益書局[發行者]
Description

內分人身病理及生殖機能兩篇。以問答形式簡明扼要介紹人體的解剖生理知識,各系統、器官常見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狀診斷、預防治療等。後篇重點講述男女泌尿生殖系統的各種疾患,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精神、行為異常等

目錄
前篇 人身病理
第一 腦之故障及疾病
一 腦充血
二 腦充血症候
三 人事不省
四 腦充血者注意
五 腦貧血症及原因
六 腦貧血之養生
七 腦貧血卒倒
八 魚肝油與貧血
九 腦膜炎之起因
一〇 腦膜炎症候及療法
一一 結核性腦膜炎
一二 腦出血預防
一三 腦出血者之病狀及治法
一四 卒中與遺傅
一五 癲癇症候
一六 癲癇治法
一七 逆上性
一八 逆上者攝生
一九 讀書頭痛
二〇 頭痛全治法
二一 偏頭痛療法
二二 干脂伙多
二三 治頭痛之法
二四 腦力
二五 記憶力
二六 讀書之姿勢
二七 頭部搖動
二八 擊劍之痛
二九 小兒與火車
三〇 腦病者宿娼
三一 腦病者與煙酒
三二 腦病者初期症候
三三 腦病者之攝生
三四 腦病與溫泉
三五 腦病與夜業
三六 眩暈之處置
三七 腦病不傳染
三八 腦水腫
三九 腦震盪者之病狀
四〇 頭部肥大
四一 頸曲之治法
第二 肺臟諸病
一 肺結核易侵之人
二 肺結核初期
三 肺結核
四 肺結核之藥物
五 肺病全治
六 肺炎加答兒
七 小兒之肺炎
八 肺尖加答兒之攝生
九 碳酸圭耶哥
一〇 肺焮沖
一一 吐血
一二 肺忌斯托馬
一三 血行不良
一四 肺病與擊劍
一五 肺活量
一六 肺病者之室內消毒
一七 肺麗阿曹篤丸
一八 拉錫耳
一九 預防肺病之再發
二〇 肺病與煙酒
二一 肺病者之食物
二二 肺強壯法
二三 深呼吸法
二四 肺病者之痰
二五 遺傳預防法
二六 肺病者養生法
二七 肺結核者攝生法
二八 肺尖加答兒之因
二九 全愈夜之舊態
三〇 肺壞疽
三一 咯血者之攝生
第三 肋膜諸病
一 肋膜炎
二 肋膜炎喘息
三 肋膜炎之性質
第四 心臟諸病
一 心臟病者之食物
二 心臟病
三 心臟病之治法
四 心臟麻痹
五 心臟肥大
六 心臟內膜炎
七 冷水坐浴
八 心悸
九 貧血症
一〇 脈搏數
第五 肝臟及腎臟病
一 黃疸病者之攝生
二 黃疸
三 黃疸之療法
四 腎臟病
五 腎臟病症候
六 腎臟病之養生
七 腎臟炎之原因及療法
第六 腹膜及膀胱
一 腹膜炎原因
二 腹膜炎
三 膀胱加答兒之原因
四 膀胱加答兒之療法
五 膀胱痙攣
六 糖尿病之攝生
七 尿中血液
八 治遺尿之良法
九 小便茶色
一〇 連次小便
一一 乳糜尿
第七 胃腸諸病
一 胃腸之故障
二 慢性胃病
三 胃加答兒
四 急性胃加答兒
五 慢性胃加答兒
六 胃㿉瘍
七 胃擴張症
八 胃擴張症療法
九 溜飲者療法
一〇 洋酒銘酒
一一 胃酸不足症
一二 胃酸過多症
一三 罐頭牛乳
一四 消化不良
一五 消化不良之症候
一六 不消化之食物
一七 混製酒中毒
一八 胃病者之吐血
一九 食後之嘔吐
二〇 疝痛之療法
二一 胃弱者良藥
二二 胃癌之症候
二三 胃癌之模樣
二四 胃腸病者注意
二五 胃痛之療法
二六 胃病與食慾
二七 食後之吐酸
二八 腹鳴
二九 胃壁筋萎縮
三〇 胃痙攣再法
三一 阿特尼症
三二 腸加答兒
三三 慢性腸加答兒
三四 急性腸加答兒
三五 盲腸炎症候及療法
三六 腸內之寄生蟲
三七 腸結核
三八 大便青色
三九 便秘療法
四〇 大便不通利
四〇 治便秘之簡易法
四二 下痢療法
四三 腹痛
四四 暑中腹痛下痢
四五 小腸垂下
四六 脫肛症
四七 十二指腸蟲
第八 痔疾
一 痔血之療法
二 痔疾之治法
三 痔疾簡便療法
四 痔瘺切開
五 脫痔治法
六 疣痔治法
七 蟯蟲
八 蟯蟲之刺戟
九 脫肛療法
一〇 肛門皸裂
一一 痔疾之原因
一二 痔瘺之原因
一三 妊婦與痔血
一四 痔核之療法
第九 傳染性諸病
一 配斯脫全身症狀
腺配斯脫
預防法
二 配斯脫繁殖力
三 流行性感冒
四 腳氣攝生法
五 腳氣之水腫
六 腳氣養生
七 腳氣之預防
八 腳氣之種類
九 腳氣療法
一〇 麻疹
一一 痘瘡
一二 瘧疾
一三 瘧疾之原因及療法
一四 腸窒扶斯
一五 腸窒扶斯之療養
一六 猩紅熱症候
一七 虎列刺
一八 虎列刺之療養
一九 百日咳
二〇 赤痢
二一 赤痢之前兆及療法
二二 傳染病者同室
二三 傳染病之媒介
二四 傳染病潛伏期
第十 皮膚諸病
一 腋臭之療法
二 腋臭新療法
三 腋臭之傳染
四 腋臭與衛兵
五 腋臭遺傳
六 腋窩
七 水疣
八 疣之療法
九 去疣之法
一〇 治痣之法
一一 皸裂治法
一二 脂肪乾枯治法
一三 雞膚
一四 鉛毒預防
一五 白粉業
一六 白癬新療法
一七 白癜新療法
一八 膚剝治法
一九 疥癬療法
二〇 疥癬蟲
二一 蕁麻疹治法
二二 鵝掌風之新療法
二三 鵝掌風療法
二四 黑子新療法
二五 黑子與硫酸
二六 使皮膚色白之法
二七 雀斑療法
二八 汗疹治法
二九 白斑治法
三〇 面部之脂肪
三一 消去鯨紋之法
三二 頭皮之惡臭
三三 臍內之分泌液
三四 剃面損肌
三五 頑癬療法
三六 避日炙之法
三七 粒瘡療法
三八 粒瘡全治法
三九 治赤顏之法
四〇 治凍瘡法
四一 凍瘡之原因
四二 面部瘢痕
四三 髮根之細瘡
四四 傳粉之法
四五 白粉與鐵漿
四六 化妝之價值
四七 白禿之療法
四八 頑癬
四九 痃癬之療法
五〇 凍瘡之預防
五一 足部之雁瘡
五二 丹毒之治法
五三 頸與內股糜爛
五四 飛火治法
五五 面部之皮下疹
五六 皮下疹之治法
五七 乾疥
五八 面部風疹
五九 足底之汗
六〇 足跖扁平
六一 顏色艷麗
六二 石鹼洗顏
六三 冷水灌注
六四 漆瘡治法
六五 皮膚軟弱
六六 面部小瘡
六七 爪逆剝
六八 腫物之痕
六九 色黑者之注意
七〇 魚目
七一 頭瘡療法
七二 掌皮堅硬
七三 布襪
七四 輕瘍治法
七五 蓐瘡療法
七六 背生小粒
七七 胼胝治法
七八 全身癢症
七九 痒疹治法
八〇 貝殼蟲
八一 頑癬新療法
八二 陰睾頑癬
第十一 脊髓及神經諸病
一 脊髓病
二 脊髓炎初期
三 腦神經攝生
四 腰髓神經痛
五 肋間神經痛
六 書痙療法
七 顏面神經痛
八 笑廦治法
九 坐骨神經痛
一〇 精神質
一一 神經質
一二 感動劇烈
一三 神經過敏治法
一四 適當之飲酒
一五 軋齒治法
一六 神經衰弱症
一七 夜夢之理由
一八 希斯的利
一九 起麻痹之時
二〇 神經痛症候療法
二一 孫騰電氣帶
二二 掃除癖
二三 神經質之遺傳
第十二 精神病
一 精神病之原因
二 精神病之種類
第十三 骨膜關節諸病
一 骨膜炎
二 結核性關節炎
三 膝關節炎
四 腰骨痛
五 僂麻質斯原因症
六 慢性僂麻質斯
第十四 氣管及氣管枝諸病
一 喘息病之養生
二 氣管支加答兒
三 氣管支加答兒慢性急性症
第十五 口舌咽喉諸病及聲音
一 黑唇療法
二 扁桃腺炎
三 舌疳治法
四 舌炎之症候
五 唇兩端糜爛
六 白苔療法
七 舌端之疣
八 口臭原因治法
九 惡聲治法
一〇 變聲療法
一一 低聲變調法
一二 美聲法
一三 咽喉痛
一四 咽喉潰瘍
一五 口吃治法
一六 噦逆治法
一七 咽喉加答兒
一八 慢性咽頭加答兒療法
一九 咽喉作癢
二〇 百日咳
二一 口之兩端白色療法
二二 舌生細刺
二三 聲嗄之養生
第十六 鼻腔之疾病
一 鼻加答兒
二 鼻血療法
三 赤鼻治法
四 水涕治法
五 鼻毛剪除
六 鼻中濃涕
七 鼻腔之膿汁
八 瘡蓋
九 鼻痛
一〇 鼻茸
一一 鼻側發汗
一二 鼻孔腫物
一三 鼻中瘡癤
一四 感冒療法
一五 畏寒之養生
一六 小兒鼻渣
一七 隆鼻器
一八 香味不感
第十七 耳之故障
一 耳下腺炎
二 耳炎之治法
三 鼓膜穿孔
四 除耳垢之法
五 耳垢堆積
六 耳漏治法
七 耳鳴者攝生
八 耳穴痛治法
九 兩耳赤色
第十八 眼之病
一 角膜翳
二 角膜實質炎
三 脫拉霍姆之預防
四 脫拉霍姆療法
五 烏目之養生法
六 近視之例
七 近視之全治
八 近視預防法
九 近視之檢法
一〇 外斜視
一一 瞟眼治法
一二 淚脆之原因
一三 女子之淚管
一四 室外之飛紋
一五 爛目
一六 眼脂漏出
一七 眼鏡之害
一八 逆睫毛治法
一九 結膜炎
二〇 結膜炎之療法
二一 老眼鏡者之療法
二二 眼凹者
二三 兔眼
二四 八目鰻
二五 阿爾卜斯石鹼與眼
二六 月經時眼瞼黑色
二七 目緣糜爛
二八 眼瞼麥粒
二九 眼病者注意
第十九 毛髮之注意
一 脫毛劑
二 脫毛新劑
三 發脫治法
四 禿治法
五 白髮治法
六 硬發治法
七 頭髮赤細
八 頭髮之注意
九 發脫復生法
一〇 發脫預防法
一一 生毛藥
一二 眉毛再生
一三 拳發治法
一四 禿頭病之性質及素人療法
一五 禿頭病療法
一六 硫水化加爾叟謨
一七 治頭髮稀少之法
一八 頭髮乾燥
一九 頭部之臭氣
二〇 眉毛脫落
二一 頭皮炎
二二 斷髮之治法
第二十 齒之養生
一 齲齒根治法
二 立止齒痛法
三 齒齦出膿
四 焦齒治法
五 前齒黑色
六 減齒保存法
七 凸凹之齒
八 牙齦出血
九 齒齦出膿
一〇 齒槽膿漏
一一 乳齒發生遲延
一二 口中惡臭
一三 齒齦炎
一四 牙粉
一五 擦牙膏
第二十一 脂肪過多肥胖病及羸瘦
一 脂肪過多症
二 肥胖與脂肪過多之區別
三 瘦法
四 瘦藥
五 肥法
六 肥胖病療法
七 肥胖身體之食物
八 肥胖法
第二十二 腺病(即瘰癧)
一 瘰癧之療法
二 魚肝油服用
三 股根之腺腫
四 頭腺腫
五 癩病之血統
六 癩病初期
七 萎黃病
第二十三 發汗
一 勞動發汗
二 逆上之發汗
三 腋窩發汗
四 腋窩多汗症
五 多汗症治法
六 眠中盜汗
七 全身發汗
八 左顏多汗
九 眉毛之汗
第二十四 睡眠
一 囈語治法
二 睡眠時間
三 矯正坐眠之法
四 讀書欲睡
五 不眠症攝生
六 不眠症身倦怠
七 食後睡眠
八 書寢
九 遲寢
一〇 書寢之矯正
一一 睡眠中口開
一二 就眠中哭泣
一三 見夢作囈
一四 寢後之考慮
一五 蒙被之習癖
一六 興奮劑
一七 窗之開放
一八 臥位之標準
第二十五 運動
一 家庭上之運動
二 男女身體之活力
三 運動時間
四 座業者
五 身長
六 柔術
七 乘馬
八 夜間深呼吸
九 啞鈴體操
一〇 打羽子
一一 運動與發汗
一二 冷水摩拭
一三 膽力養成法
一四 兩足欠筋
一五 身體發育法
一六 歌加留多
一七 釣魚
一八 女子之娛樂
第二十六 創毒火咬諸傷
一 創傷之治法
二 打撲傷之症候
三 打撲之症候
四 骨傷治法
五 竹刺入膚
六 瓦斯中毒
七 防瓦斯中毒法
八 食物嵌入氣道
九 峰入耳中
一〇 毒蟲影響
一一 蚤蚊蚋刺痕
一二 中菌毒
一三 火傷之治法
一四 火傷之簡易療法
一五 洋燈火傷
一六 熱湯之火傷
一七 蜂蜇治法
一八 毒蛇咬傷
一九 狂犬咬傷
二〇 藥液燙傷
二一 嗎啡自殺
二二 恐水症
二三 馬蹴傷
二四 鼠咬之害
二五 蝮蛇咬傷
第二十七 消毒
一 消毒藥種類
二 止臭氣之良藥
三 寢衣消毒法
四 衣類洗濯法
第二十八 分析之一斑
一 阿爾卜斯
二 硼酸水製法
三 脫脂棉製法
四 水銀軟膏
五 安母尼亞
六 鹽酸規尼涅
七 硫酸規尼涅
八 撒利失爾酸
九 撒酸與僂麻質斯
一〇 加密爾列花
一一 硼砂
一二 碳酸中毒
一三 苦味丁幾
一四 硫黃軟膏
一五 亞砒酸
一六 麝香
一七 加答兒斯泉鹽
一八 牛乳殺菌法
一九 鹽酸利謨那突
二〇 海水浴代用
二一 芫菁丁幾
二二 次亞磷
二三 樟腦
二四 龍腦
二五 衣習耳
二六 沃剝
二七 圭耶哥
第二十九 蟲類驅除
一 驅除油蟲法
二 驅除臭蟲法
三 除白虱之法
四 小金蟲驅除法
第三十 各試驗檢查法
一 肉類檢查法
二 牛馬肉識別
三 牛乳試驗法
四 體量身長標準
五 石鹼良否鑑定法
六 有害及無害之白粉
七 腎臟病者之尿檢查
八 飲料水之鹽分
第三十一 衛生食料
一 司各脫乳果
二 咖啡之功效
三 禁止吃煙
四 吃煙中毒
五 煙類之代用品
六 煙類之害
七 滋養之野菜
八 雞卵之食用
九 蛋黃蛋白之價值
一〇 雞卵貯藏
一一 雞之卵
一二 雞卵煮法
一三 肉類與雞卵
一四 牛乳與雞卵
一五 魚肝油與雞卵
一六 醬羹汁
一七 煮熟黃豆
一八 流產之食物
一九 馬肉之滋養
二〇 豚肉之價值
二一 牛肉雞肉之羹湯
二二 蜜柑水之治法
二三 牛乳及牛肉
二四 牛乳耐久時間
二五 牛乳貯藏法
二六 牛乳之飲時
二七 次於牛乳之滋養品
二八 牛乳之煮煎
二九 魚介之毒
三〇 食魚中毒
三一 屠蘇酒效能
三二 葡萄酒之製法
三三 日本酒之價值
三四 酩酊者之處置
三五 飲酒家之疾病
三六 飲酒癖之遺傳
三七 禁酒
三八 骨酒
三九 酒之消化力
四〇 混成酒
四一 飲酒
四二 燒酌飲用
四三 服藥後飲茶
四四 柿子
四五 芥辣
四六 魚肝油
四七 飲食物混合劑
四八 鐵飴
四九 米麥糠
五〇 乾魚與生魚
五一 堅魚之寄生蟲
五二 胃之滋養品
五三 痳病者與麥湯
五四 梨蒟蒻
五五 男子與蒟蒻
五六 鹽與油煎物
五七 煮米粥法
五八 西洋食桌上之心得
五九 肉類烹庖法
六〇 肉羹湯雞蛋牛乳
六一 滋養肉類
六二 肉類中毒者
六三 果實茶食飴
六四 菌類海草類
六五 食後之果實
六六 果實與消化
六七 液汁製法
六八 煎蛋烹庖法
六九 產婦之食物
七〇 產婦與牛肉
七一 山羊之肉
七二 鹽湯
七三 鐵瓶之鐵氣
七四 生米
七五 鰒魚
七六 牡蠣
七七 雲丹
七八 青竄魚子
七九 鰤魚
八〇 米飯麥飯
八一 鹽物
八二 生豆腐
八三 蕎麥麵
八四 夏期之食物
八五 餅類之滋養
八六 雜煮之消化
八七 神經衰弱
八八 罐詰防腐劑
八九 香物
九〇 礦泉之服用
九一 不消化物
第三十二 飲料水
一 飲料水選定
二 雨水蓄留法
三 由水而發之病症
四 飲料水與納器
第三十三 衛生方法
一 芥子泥
二 冷水浴
三 冷水摩擦
四 自來水
五 水治法之功效
六 浴後之處置
七 膣丹保
八 灌腸之法
九 全身浴水量
一〇 坐浴之功效
一一 雨浴器械
一二 日光與火傷
一三 海水浴之功效及心得
一四 海水浴之適否
一五 海水浴規則
一六 溫浴時心得
一七 溫浴之功效
一八 鐵啞鈴
一九 終日腳踏車
二〇 肩骨疼
二一 食鹽水之注射
二二 拍羽子
二三 病室之壁色
二四 衣服選擇之標準
二五 資質識別法
二六 溫罨法
二七 冷罨法
二八 人體平溫熱性溫虛脫溫
二九 水工浴溫度
三〇 加丹德爾
三一 前尿道灌注法
三二 氣候療養之利益
三三 山林沿海氣候
三四 礦泉浴
三五 溫泉內服之功效
三六 溫泉適當之疾病
三七 礦泉之種類
三八 日本之溫泉
三九 炙治療之功效
四〇 孫滕電氣帶
四一 掃除上之注意
四二 皮鞋與木屐
四三 水禽羽
四四 稻葉被褥之製法
四五 各國人之弱點
四六 重要之症候
四七 日本全國之死亡數
四八 男女之相異
後篇 生殖機能
第一 男子生殖器
一 男子生殖器解剖
二 普通之陰莖
三 陰莖異常
四 諸種動物之陰莖
五 陰莖勃起
六 妨害陰莖發育之原因
七 陰莖短小
八 發育陰具
九 陽物無力
一〇 陰莖強中
一一 夜中之勃起
一二 陰莖切斷
一三 切斷與生命
一四 陰莖自斷
一五 龜頭糜爛
一六 龜頭之瘡
一七 分泌白脂
一八 陰莖皮剝
一九 老衰無力
二〇 包皮腫脹
二一 陰莖偏向
二二 龜頭腫脹
二三 精系之怒張
二四 裹皮皸裂
二五 龜頭之粒瘡
二六 包莖之害
二七 包莖與手術
二八 包莖手術費
二九 包皮獨開
三〇 生殖機能
三一 交接機能
三二 勃起之狀態
三三 疼痛性陰莖勃起
三四 陰莖發育未完全
三五 陰莖勃起
三六 露莖病
三七 向下側彎曲
三八 短陰莖發育
三九 嵌頓包皮
四〇 尿道之說明
四一 龜頭之粘液
四二 陰莖上向
四三 包莖手術後之勞動
四四 包莖與徵兵
四五 陰莖過大
四六 向下彎曲
第二 睾丸
一 陰囊之狀態
二 睾丸之大小
三 睾丸炎之兆候
四 睾丸炎之治法
五 睾丸炎
六 睾丸炎與淋病
七 睾丸與手淫
八 副睾丸炎症候及療法
九 副睾丸炎
一〇 睾丸常冷
一一 睾丸炎治療
一二 睾丸結核
一三 尿道洗滌料睾丸炎塗布料
一四 陰囊頑癬
一五 陰囊癢
一六 陰囊水腫
一七 淋疾
一八 睾丸與發情
一九 剔去睾丸之結果
第三 精液
一 精液之臭氣
二 精液射出之量
三 精蟲生活時間及其性質
四 精液缺乏
五 精液注射力
六 精液之差別
七 精蟲
八 精蟲死滅劑
九 精蟲與分泌物
一〇 精蟲發生時
第四 夢遺
一 夢遺之原因
二 夢遺者攝生
第五 遺精
一 遺精者之養生
二 遺精之差別
三 遺精者之症狀
四 遺精者之養生
五 遺精與衰弱
六 遺精之方劑
第六 早泄
一 精液早泄
二 早泄與懷妊
三 房事過度
四 早泄者服藥
第七 陰萎
一 陰萎之原因
二 陰萎之療法
三 陰莖萎縮
四 中途萎縮
五 腳氣病陰萎
第八 女子生殖器
一 女子生殖器之解剖及其生理
二 婦人診察法
三 內診之目的
四 婦人檢診法
五 陰部清潔法
第九 膣(即陰門)
一 處女與成女之膣
二 初妊與經妊者之膣
三 膣之解剖
四 膣外傷之時
五 膣之乾燥症
六 異物進入
七 膣痙之原因
八 急性膣加答兒
九 膣脫療法
一〇 膣加答兒
一一 膣內異物
一二 治膣痙之良法
一三 膣之狹隘
一四 膣炎之原因及療法
一五 膣洗滌
一六 膣之臭氣
一七 陰門之解剖
一八 陰門畸形之種類
一九 陰門象皮病
二〇 陰門囊腫
二一 陰部之癢症
二二 陰門作癢
二三 陰海炎療法
二四 陰門炎
二五 處女膜畸形
二六 處女膜疾患
二七 處女膜破裂
二八 陰道形狀及種類
二九 歐洲婦女之陰部
三〇 生殖器之閉塞
三一 陰門水腫
三二 女子之尿道
三三 尿道下裂症
三四 尿道上裂症
三五 半陰陽
第十 陰核及陰唇
一 陰唇陰核之狀
二 陰核肥大
三 陰核長大
四 陰唇腐爛
五 陰部金創
六 陰部痛癢
七 陰唇腫脹
八 陰部之炎症
九 陰唇炎
一〇 陰部濕潤
一一 陰部之頑癬
一二 陰唇間之白癬
一三 陰部之惡臭
一四 惡臭之油
一五 陰門腫脹療法
一六 尿道孔腫脹
第十一 子宮
一 子宮萎小
二 子宮鏡送入法
三 子宮洗滌藥
四 子宮頸與春情
五 子宮口之形狀
六 子宮之實質及形狀
七 子宮之腫瘍
八 子宮癌
九 子宮內膜炎療法
一〇 子宮洗滌
一一 子宮癌腫
一二 子宮癌之療法
一三 陰部疼痛
一四 子宮外膜炎
一五 子宮內膜炎
一六 內膜炎與懷妊
一七 子宮實質炎
一八 子宮實質炎之原因
一九 子宮脫療法
二〇 頸管加答兒
二一 子宮筋腫症候
二二 子宮出血
第十二 卵巢
一 卵巢病之症候
二 卵巢病者之狀態
三 卵巢病之種類
四 卵巢炎
五 卵巢缺損
六 卵巢與懷妊
七 卵巢囊腫
第十三 月經
一 月經時宜注意之條件
二 世界各國月經初至之年期
三 初經之變化
四 月經之色
五 月經時之心得
六 月經時交接
七 月經過多療法
八 無月經
九 無月經之原因及療法
一〇 無月經與懷妊
一一 月經少量
一二 月經與不妊
一三 月經之日數
一四 月經中勞動
一五 經血中運動
一六 散亂預防法
一七 使經血早至之法
一八 月經中入浴
一九 月經之前後
二〇 月經痛
二一 月經痛療法
二二 月經腹硬結
二三 月經困難
二四 月經困難之原因
二五 月經不順
二六 月經不順發熱頭痛
二七 不順與水銀
二八 不順與疾病
二九 月經變常
三〇 閉止之原因
三一 月經閉止
三二 月經終閉
三三 月經閉止
三四 閉經與妊娠
三五 月經閉止之藥
三六 閉止與快味
三七 閉止與困難
三八 閉止與吐血
三九 哺乳中與月經
四〇 月經不同
四〇 產後之月經
四二 月經催進藥
四三 月經時攝生法
四四 產後無月經
四五 月經期之縮短
四六 月經前之食慾
四七 月經時外出
四八 肺結核與無月經
第十四 白帶下
一 白帶下之主因
二 白帶下療法
三 白帶下攝生法
四 紙片之插入
五 白帶下與妊娠
六 白帶下與洗滌
七 白帶下之色
八 白帶下之藥
第十五 妊娠
一 妊娠之徵候
二 妊娠診斷法
三 妊娠之標準
四 妊娠之成立
五 胎兒發育狀態
六 妊娠攝生法
七 產前產後攝生法
八 妊娠與無情
九 妊娠起算
一〇 妊娠分娩起算表
一一 妊娠子宮變化
一二 陰部之癢痛
一三 月經後妊娠
一四 閉經與妊娠
一五 娼妓之妊娠
一六 雙胎之理由
一七 娼妓與妊娠
一八 雙胎妊娠
一九 妊娠之腹帶旅行
二〇 水腫麻痹
二一 快味之有無
二二 生產後最快之妊娠
二三 妊娠與快味
二四 炙灼與妊娠
二五 產後大便不通
二六 妊婦與便秘
二七 妊娠與哺乳
二八 妊娠與熱病
二九 膣孔腫脹
三〇 人工妊娠
三一 人工懷妊法
三二 妊娠後交接
三三 淋病與產兒
三四 淋疾與妊娠
三五 淋毒遺傳
三六 妊娠與瘙癢
三七 痙攣與妊娠
三八 產後之食物
三九 食品之選擇
四〇 使胎兒自由成男女之法
四一 產房之注意
四二 發狂者之妊娠
四三 月經與懷妊
四四 結婚後妊孕之比例
四五 妊娠時起惡阻
四六 胎教之必要
四七 富者子少之理由
四八 用羅袋殺克之可否
四九 產後之無月經
五〇 足部之水腫
五一 產時挫傷右趾
五二 月經後之交接
五三 妊娠中之月經
五四 流產後之妊娠
五五 腫物之預防
五六 妊娠補助
第十六 不妊及避妊
一 不妊之理由
二 不妊症之標準
三 不妊之原因
四 不妊者之比例
五 男子之不妊症
六 女子之不妊症
七 黴毒與不妊娠
八 淋病與不妊娠
九 子宮故障之不妊症
一〇 卵巢不全與不妊症
一一 男女不妊者之原因表
一二 僧尼之長壽
一三 避妊法
一四 避妊法之利害
第十七 產科一般
一 妊婦之診察
二 產科醫之診察
三 胎盤之性質
四 臍帶之生理
五 羊水之效用
六 生殖器之變化
七 雙胎妊娠觸知法
八 消毒法
九 分娩之種類
一〇 出產時之分娩力
一一 分娩時之經過
一二 分娩時間
一三 胎兒之位置
一四 產婆臨產時之心得
一五 產婆之必用品
一六 分娩後之處置
一七 分娩後注意之要點
一八 產後氣絕
一九 產褥熱之主因
二〇 母體死亡胎兒生活
二一 二人以上之分娩比例
第十八 早產及流產
一 早產及流產之原因
二 早產時徵候
三 早產流產之區別
四 流產
五 流產癖
六 遲產
第十九 分娩
一 分娩之機轉
二 分娩時之準備
三 坐產及臥產
四 陰核側裂傷
五 產後之入浴
六 早產乎
七 產後之旅行
八 臨產苦痛時間
九 安全分娩法
一〇 分娩後之子宮
第二十 男女陰毛
一 陰毛之長
二 陰毛髮育狀態
三 不毛與月經
四 有月經無毛
五 陰毛稀少
六 陰毛擦傷治法
七 陰毛之機能
八 婦人陰毛之效用
九 婦人陰毛與生殖器
一〇 陰毛茶色
一一 生毛藥
一二 陰毛之毛虱
一三 毛虱發生原因
一四 毛虱之大
第二十一 春情發動期
一 男子發情期
二 女子發情期
三 男子發情早遲
四 女子發情早遲
第二十二 結婚
一 結婚之選擇
二 結婚之種類
三 結婚上之注意
四 早婚之害
五 婦人選擇標準
六 從兄弟之結婚
七 少女與老夫之結婚青年與老女之結婚
八 結婚與不妊
九 梅毒
第二十三 手淫
一 手淫
二 手淫者攝生法
三 手淫之害並攝生法
四 男子女子之手淫
五 婦人手淫症候
六 男子手淫症候
七 營養法
八 陰囊皮剝
九 手淫與夢遺
一〇 手淫與無經
一一 手淫與妊娠
一二 手淫與不順
一三 手淫與健忘
一四 陰莖無力
一五 尿道痛
一六 婦人手淫禁法
一七 黃色精液
一八 陰莖長大
一九 小便中有精液
二〇 手淫與淋病
第二十四 交接
一 交接之方法
二 交接之舉動
三 交接之度數
四 交接適當時
五 婦人交接時生殖器之變化
六 婦人交接時之感作
七 婦人交接後之狀態
八 男女交接力之優劣
九 感情交接
一〇 月經後之交接
一一 月經中之交接
一二 經中交接之害經血之分量
一三 妊娠中交接
一四 妊娠中交接
一五 妊娠中交接時之注意
一六 妊娠初期
一七 產後之交接
一八 子宮治癒與淫情缺乏病
一九 再婚者識別
二〇 二三次關係
二一 身長與交接
二二 交接中絕法
二三 交接與神經質
二四 處女與交接
二五 交接與出血
二六 交接與快美
二七 男女快味根元
二八 尼之生殖器
二九 梅毒與交接
三〇 列蒲拉患者
三一 同衾
三二 交接禁止
三三 腹膜與結婚
三四 腳氣與交接
三五 交接過度
三六 交接過度之害
三七 房事過度與男女之有害無害
三八 過淫與妊娠
三九 青年交接過度
四〇 淫亂婦人症候
四〇 睡眠時交接
四二 疼痛及出血
四三 處女膜堅牢
四四 交接時出血
四五 有害之交接方法
四六 生殖無效生殖不能
四七 得營交接之年齡
四八 宜禁交接之時
四九 宜禁絕交接之病症
五〇 飲酒與生殖力
五一 橡皮袋之效
五二 疲勞時交接
第二十五 花柳病
一 花柳病總稱
二 花柳病之豫防法
第二十六 淋病
二 淋病之原因
三 淋疾療法
四 根治療法
五 淋病者攝生法
六 淋病素人療法
七 淋病之誘因
八 淋病傳染之狀態
九 避淋病之法
一〇 尿意頻數之理
一一 淋病時食餌攝生法
一二 男子之淋病
一三 男子淋病初期
一四 婦人淋病原因
一五 女子之淋疾
一六 婦人淋疾攝生法
一七 婦人淋病名稱
一八 男子尿道疾患之種類
一九 淋毒性尿道炎
二〇 尿道塞
二一 尿道孔大
二二 慢性淋病
二三 急性淋療法
二四 手淫與淋病
二五 小便褐色
二六 淋病與妊娠
二七 發疹
二八 糖尿病
二九 睾丸炎
三〇 淋病者與湯治
三一 淋病全治
三二 龜頭淋療法
三三 消渴
第二十七 軟性下疳
一 軟性下疳
二 軟性下疳療法
三 軟性下疳
四 下疳除毒法
五 下疳療法
六 小陰唇腫瘍
七 龜頭糜爛潰瘍
八 橫痃之療法
九 橫痃
一〇 橫痃療法
第二十八 梅毒
一 黴毒之媒介
二 梅毒發生部位
三 梅毒之傳染
四 梅毒之症候
四 黴毒病毒
五 黴毒者之比例
六 梅毒療法
七 梅毒之有無
八 軟硬下疳區別
九 梅毒第一期
一〇 陰部之腫物
一一 梅毒之侵害
一二 梅毒與眼
一三 梅毒與毛髮
一四 硬軟下疳療法
一五 二期之治療
一六 避梅毒之法
一七 皮膚梅毒
一八 薔薇疹
一九 護謨性皮膚梅毒
二〇 梅毒與鼻
二一 生兒與遺傳
二二 遺傳梅毒根治法
二三 各期之特徵
二四 濕潤充血
二五 婦人境遇與梅毒
二六 入浴
二七 梅毒再發
二八 婦人與梅毒
二九 沃度加里
第二十九 雞姦
一 雞姦之害
第三十 獸奸
一 獸奸之害
二 獸奸之歷史
第三十一 強姦
一 強姦之原因
二 強姦與懷妊
三 強姦確認之證據
四 處女強姦故障
第三十二 色慾
一 色慾薄弱
二 色慾克制
三 色慾抑制法
四 嫌忌男子之女
五 女子獨身
六 色慾與制淫法
七 男女天然的想像力
八 服藥與交接力
九 服藥及於交接力之影響
一〇 陰具不完全與色慾關係
一一 陰具強勢飲食
一二 飲食物影響
一三 女子發情期之病氣
一四 早熟者與色慾
一五 生殖欲與交接欲
一六 五官與色慾
一七 生殖上之智識必要
一八 小兒撫弄陰部
一九 東西對於陰部之感情
第三十三 乳房及骨盤
一 乳房之解剖
二 乳癌之原因
三 乳房內之硬結治法
四 乳首之痛
五 乳房肥大
六 乳房生毛
七 男女骨盤之差異
第三十四 育兒之一般
一 初生兒生者之順序
二 養育小兒應注意之要點
三 注意小兒之狀態
四 平常之注意
五 海仁草
六 小兒之體溫
七 小兒之脈搏
八 小兒呼吸之數
九 消化不良
八 小兒之離乳
一〇 離乳後小兒食物之給養
一一 牛乳養育
一二 小兒與牛乳
一三 嚴禁食物
一四 赤子含乳法
一五 臍之分泌
一六 授乳之姿勢及次數
一七 出產後授乳
一八 小兒之啼泣
一九 交接後授乳
二〇 離乳期
二一 長期之授乳
二二 黃色乳
二三 乳房腫脹
二四 乳汁分泌少量
二五 止乳出之法
二六 止夜啼法
二七 乳母之遺傳病
二八 小兒與種痘
二九 乳母車
三〇 乳兒之頭髮
三一 吞咽銀幣
三二 臍帶脫落之早遲
三三 臍之突出
三四 臍之出血
三五 小兒大便不通之治法
三六 小兒應用之藥品
第三十五 婦人科藥物一覽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壬戌年[1922]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R36/8
主題
InfoField
病理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R3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40,526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03,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03, 24 April 2023891 × 1,362, 575 pages (18.18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女醫者 (1/1) by (日)秋琴女史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001,58881; 民國圖書-PD2022.4; 女醫者)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