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010-63294 人的科學.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10 × 1,435 pixels, file size: 11.9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23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人的科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法〕[卡萊爾](Alexis Carrel)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人的科學
Publisher
中華書局
Description

作者是生物學家。本書描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機制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的變化和運行,並把它們看作是精神現象的物質基礎。全書分成8章:我們有認識我們自己的必要,人的科學,人的身體與其生理上的一切活動,心靈活動,內時,適應功能,個體,人的再造

目錄

第一章 我們有認識我們自己之必要
一 生物科學的發展晚於物理科學——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盲昧
二 這處愚昧是來自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來自人類本身的複雜和我們自己精神的組成
三 機械理化科學的進步所給我們改變了的環境
四 在這上面對於我們所生的影響
五 因為沒有能真正知道我們的本性所以這種環境的改變是有害的
六 人的認識在適用上的必要
第二章 人的科學
一 在我們自身所具的一切中應當有選擇異型事實的必要,布里奇曼的作用的概念,其應用於生物研究上生物學上的概念,各種科學概念的混合,哲學與科學上的系統及其錯誤幻想的解除,推斷的職責
二 有做一個完整的規畫的必要,沒有一個人類的事象是應當認為有獨占的特權的,要避去某一部分較別幾部分過分發達的弊病,不應當只去揀着容易的簡單的做,科學方法是在人類的任何方面都適用的
三 應當發展真正人的科學,它是比機械學物理化學都重要,其分析性與其綜合性
四 分析人生有使用各種方法之必要,這是由所用的方法不同才將人分化為若干部分,專家,其危險性主題的無窮盡的分碎,需要的是學者不是專家,如何能改善研究的結果,學者數目的減少及其所需條件的建立與其知慧上的創造
五 在人的科學中的實驗與觀察,比較實驗法的困難,所得結果的遲緩,動物的使用,對於智慧最高動物所曾做過的一些實驗,長期實驗的組織
六 人類的改造,每一部分應當從其全體的關係上去看,一個使用的綜合的特質
第三章 人的身體與其生理上的一切活動
一 人,其所具的外形,其體質與人類自有的一切活動
二 身體的形與量
三 內表面及外表面
四 身體內部的構造,細胞與其聯合方式,其組織細胞的各種類
五 血液與內環境
六 體素的營養,其化學的交換現象
七 血液循環,肺與腎
八 身體的化學與世界的關係
九 生殖及兩性的功能
十 身體與外界的物理關係,志願的神經系統,肌肉系統與骨骼系統
十一 內臟神經系,器官與無意識的生活
十二 身體的單一性與複雜性,器官的解剖與生理學上的界限,器官的生理學上的同一性與解剖學上的特化性
十三 身體組構的形式,機械學上的相似點,其相反之處直,接觀察所得事象的重要,未知的部分
十四 身體的堅實性與脆弱性,康健時身體的安靜,由康健到疾病中間的過程
十五 衰弱病與傳染病
第四章 心靈活動
一 意識上的實施概念,靈魂與肉體,無意義的一些問題,內省與態度的研究
二 智慧的活動,科學的真確的,直覺,預知與靈感術
三 道德和感情的活動,情緒與代謝作用,性質,道德活動的先天特質,對於道德意義的研究法,道德的美
四 美感,現代生活中美感活動的被消除,平民藝術美
五 神秘的活動,神秘術,神秘經驗中之實施概念
六 各種意識活動間的相互的關係,智慧與道德性,不調和的個體
七 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的關係,腺體之影響於精神,人是用腦及其全部器官在思想
八 精神活動對於器官的影響,現代的生活與健康,神秘狀態與神經活動,祈壽,疾病的奇異自愈
九 社會環境對於智慧美感道德性宗教性等的影響,意識發展的阻礙
十 精神病,精神衰弱瘋狂與罪人,我們對於精神病的茫昧,遺傳與環境,大的精神衰弱,現代生活與心理健康
第五章 內時
一 持續,由太陽時對於其測算,在空間時間中事物的擴張,數學時,物理時的實施概念
二 內時的定義,生理時與心理時,生理時的衡量
三 生理時的特質,其不規則性,其不回復性
四 生理時的本質,在一定環境中生活細胞所受的變化,體素與內環境交互相關的進展
五 長壽,生命的延續有增長的可能,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嗎
六 人工的返老還童,關於這方面的各種嘗試,返老還童是否可能
七 內時的實施概念,在孩童時代與衰老時代物理時的真正價值
八 內時概念的應用,人的延續與其文化,生理年齡與個體
九 生理時的調節與人類對其所施之人工改變
第六章 適應功能
一 適應功能
二 器官的適應,體液與血液成分的自動節制
三 器官間的交互關係,此種現象之目的論上的面目
四 體素的修復
五 外科與適應現象
六 疾病,疾病的意義,病人的天然抵抗力,獲得的免疫性
七 細菌病,適應現衰弱病,人體不能抵抗的病,天然健康與人工健康
八 器官外的適應,環境中物理條件的適應
九 由適應所產生的意識與身體的永恆的改變
十 社會
十一 適應功能的特性,體內恆定的原則
十二 由現代文化所消除了的多種適應功能
十三 適應功能的活動為發展人類本性的必要方術
十四 適應的意義,適應的實施
第七章 個體
一 人類與個體,唯名論與實在論者的爭辯,實質的事實與象徵的融合
二 體素及體液的個性
三 心理學上的個體,構成人格的一些性質
四 疾病的個性,醫學與普遍性的實在
五 個性的來源,發生學者與行為主義者之爭,發展與遺傳的相對重要性,遺傳因子對於個體的影響
六 個體與發展的影響,此種影響隨其先天性質而不同
七 空間上個體的界域,解剖學界和心理學上的界限,解剖學界限外的個體擴張
八 個體在時間中的界限,過去與未來在意識上與身體聯繫的關係
九 個體
十 人是人類的一分子同時又是一個體,唯實主義與唯名主義二者的立場都須兼顧
十一 自己的認識在應用上的意義
第八章 人的再造
一 人的科學是否能引導人到改善的地步
二 智識有改方向之必要,文藝復興的錯誤,人與物質的優先權
三 如何利用我們本身的知識,如何做一個綜合,一個學者是否有能獲得這樣多的智識的可能
四 人的科學有建設的必要
五 依天然的規律以改造人生,必要的對於個體與其環境同時下手
六 個體的選擇,生物階級與社會階級
七 秀優者的扶掖,有計劃於目的的優生主義,一個遺傳的高貴階級
八 個體構成的理化的原動力
九 其生理方面的原動力
十 心理的因素
十一 健康
十二 人格的發展
十三 人的宇宙
十四 人的再造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四年[194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Q98/10/2
主題
InfoField
人類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Q98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18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5:4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5:49, 11 June 2023810 × 1,435, 234 pages (11.9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人的科學 (1/1) by (法)[卡萊爾](Alexis Carrel)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010,63294; 民國圖書.8; 人的科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