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300-61712 中國地理新志.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60 × 1,264 pixels, file size: 68.8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63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地理新志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楊文洵[等]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地理新志
Publisher
中華書局[總發行者]
Description

分11編。1.緒論,分7章,論述中國天文與地文地理;2.中華民國總說,分概說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章。從第3編至第11編分別論述長江流域和浙江流域、粵江和閩江流域、黃河和沽河流域、熱察高原、遼河和黑龍江流域、青海高原、康藏高原、塔里木河流域、蒙古高原。編者還有:范作乘,喻守真,樓雲林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地理學的定義
第二章 宇宙和天體
一 宇宙
二 天體
第三章 星辰的成因
一 星雲說
二 星分子說
第四章 地球之內部
一 地熱
二 地球內部的狀態
第五章 地谷
一 構成地谷之岩石
二 海洋之生成
三 地史
第六章 我國地域的成立和變化
一 我國地域之形成
二 我國的地質
第七章 我國太古的生物和住民的起原
第二編 中華民國總說
第一章 概說
一 國名
二 位置
三 境界
四 面積
五 區畫
六 沿革
第二章 自然地理
一 地質
二 地勢
三 山系
喜馬拉雅山系
喀喇崑崙山及外喜馬拉雅山系
崑崙山系
秦嶺山系
南嶺山系
東部斷層山系
祁連山及陰山山系
滿洲山系
天山系
阿爾泰山系
四 水系
屬於沿海灌域的河流
屬於內陸灌域的河流
五 湖泊
六 海岸和島嶼
渤海沿岸
黃海沿岸
東海沿岸
南海沿岸
七 氣候及氣象
氣候
雨量
風位
氣象統計
八 標準時
九 物產的分布
第三章 人文地理
一 住民
民族——漢族
滿族
蒙族
回族
藏族
內地南方及西方諸族
人口及其分布
海外僑民
在華外僑
二 言語
方言之系統及其派別
官話之系統及其派別
三 文字
滿洲文字
蒙古文字
回部文字
藏族文字
苗族文字
四 教育
我國學校的起源
教育宗旨
學制系統
教育狀況
五 宗教
宗教的派別——固有的宗教
外來宗教
六 產業
農業
蠶業
畜牧業
狩獵業
水產業
林業
礦業
工業
商業
七 交通
舊時驛道
公路
鐵路
水路
電報
電話
郵政及航空
八 政治
國民政府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省政府
市政府
行政區管理公署
縣政府
縣參議會
區公所
鄉鎮公所
閭鄰
設治局
九 外交
明朝以前的外國交通
南京條約以前的外國交通
南京條約以後之外交
巴黎和會
以迄現在的外交
條約國公使領事
一〇 軍備
陸軍
海軍
空軍
軍需品
炮台
一一 財政
幣制
稅制
歲出入之概況
國債
一二 度量衡制
標準制
市用制
第三編 長江流域和浙江流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交通
天產物
整治區別
第二章 南京市
位置
地質
地勢
川澤
氣侯
形勢
沿革
人口及住民
言語及風俗
教育
交通
商埠及貿易
工業
城垣市街
名勝古蹟
與外國關係
第三章 江蘇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海岸及島嶼
氣侯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江南地方
江北地方
第四章 上海市
位置
區域及面積
地勢
川澤
氣候
形勢
沿革
人口及住民
言語及風俗
教育
交通
商埠及設備
貿易
工業
名勝古蹟
與外國關係
第五章 安徽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皖南地方
皖北地方
第六章 江西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贛東地方
贛西地方
第七章 湖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鄂東地方
鄂西地方
第八章 湖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湘東地方
湖西地方
第九章 四川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西川地方
東川地方
南川地方
第十章 浙江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海岸及港灣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浙西地方
浙東地方
第四編 粵江和閩江流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交通
政治區域
第二章 廣東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海岸與島嶼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西江流域地方
北江流域地方
東江流域地方
韓江流域地方
雷州半島地方
欽江流域地方
環崖地方
第三章 廣西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桂江流域地方
柳江流域地方
黔江流域地方
〓江流域地方
第四章 雲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
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滇北地方
滇南地方
滇西地方
第五章 貴州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黔中地方
黔東地方
黔南地方
黔北地方
第六章 福建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海岸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閩北地方
閩南地方
第五編 黃河和沽河流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交通
政治區劃
第二章 河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海岸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燕北地方
燕南地方
燕東地方
第三章 北平市
位置及境界
地勢
氣候
形勢
沿革
風俗戶口
教育
交通
工業
商業
城郭與市街
與外國關係
第四章 山東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海岸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魯北地方
魯南地方
膠東地方
第五章 威海衛行政區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勢及形勢
氣候
人口
沿革及與外國關係
教育
交通
實業
第六章 青島市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勢及形勢
氣候
沿革
人口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商港狀況
與外國關係
第七章 山西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晉南地方
晉北地方
晉西地方
第八章 河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豫東地方
豫南地方
豫西地方
豫北地方
第九章 陝西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陝北地方
陝南地方
第十章 綏遠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綏南地方
綏北地方
第十一章 寧夏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風俗及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
第十二章 甘肅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風俗及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隴南地方
隴北地方
第六編 熱察高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交通
政治區劃
第二章 熱河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熱南地方
熱北地方
蒙旗略志
第三章 察哈爾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察南地方
察中地方
察北地方
蒙旗略志
第七編 遼河和黑龍江流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交通
與外國關係
政治區劃
第二章 遼寧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海岸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商埠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遼東地方
遼西地方
遼北地方
第三章 吉林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蘇里江流域地方
綏芬河圖們江流域地方
第四章 黑龍江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商埠
與外國關係
地方志——興南地方
興東地方
興北地方
興西地方
第五章 東省行政區
位置
地勢
氣候
形勢
沿革
人口
教育
工業
商業
市街
交通
與外國關係
第八編 青海高原
青海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宗教
政治
言語文字
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地方志
第九編 康藏高原
第一章 總說
特質
地質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交通
政治區劃
第二章 西康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民族性
言語及風俗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邊防問題
地方志——康東地方
康西地方
第三章 西藏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及風俗
宗教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前藏地方
後藏地方
阿里地方
第十編 塔里木河流域
新疆省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宗教
言語及文字
風俗
教育
實業
政治
貨幣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天山北路地方
天山南路地方
阿山地方
第十一編 蒙古高原
蒙古
位置及名稱
區域及面積
地質
地勢
山脈
水系
沙漠
氣候
天產物
形勢
沿革
住民及人口
言語文字及風俗
政治
教育
實業
交通
與外國關係
商埠
地方志——車臣汗部
土謝圖汗部
三音諾顏汗部
扎薩克圖汗部
科布多部
唐努烏梁海部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廿五年[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K928.6/15
主題
InfoField
歷史地理
中圖分類
InfoField
K928.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冊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6:09,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6:09, 11 June 2023960 × 1,264, 1,635 pages (68.8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地理新志 (1/1) by 楊文洵[等]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300,61712; 民國圖書.8; 中國地理新志)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