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521-61856 稻作學.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83 × 1,266 pixels, file size: 1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62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稻作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彭先澤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稻作學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稻之史地
第一節 稻之語源
第二節 稻之起源
第三節 稻之世界的分布
第四節 稻之國內的分布
第二章 稻之統計
第一節 米之生產
第二節 米之消費
第三節 洋米之輸入
第四節 米之關稅
第五節 米價
第三章 稻之形態
第一節 稻根
第二節 稻莖
第三節 稻葉
第四節 稻花
第五節 稻實
第四章 稻之生理
第一節 稻之發芽
第二節 稻之分葉
第三節 稻之開花
第四節 稻之成熟
第五節 稻之生理上的各種作用
第五章 稻之分類
第一節 稻之原種
第二節 稻之分類
第三節 稻之品種
第四節 稻之變種
第五節 我國著名之稻種
第二編 栽培論
第一章 稻之氣象
第一節 稻作與氣溫之關係
第二節 稻作與光線之關係
第三節 稻作與濕度之關係
第四節 稻作與風之關係
第五節 稻之生育各期與氣侯之關係
第二章 稻之土壤
第一節 稻作土壤之種類
第二節 稻田必備之要素
第三節 土壤與米質之關係
第四節 水稻與酸性土壤
第五節 稻田之土地改良
第三章 稻之肥料
第一節 肥料三要素與稻作之關係
第二節 稻作肥料之種類
第三節 稻作肥料之配合
第四節 稻作肥料之施用
第五節 稻作上這肥田粉問題
第四章 稻之栽培
第一節 選種
第二節 浸種
第三節 催芽
第四節 秧田
第五節 本田
第六節 插秧
第七節 灌溉
第八節 中耕除草
第九節 收穫
第十節 貯藏
第三編 育種論
第一章 稻之生物統計法
第一節 生物統計學與稻作學
第二節 平均價之計算
第三節 標準偏差之計算
第四節 變異係數之計算
第五節 相關作用之考查
第六節 符合率之計算
第七節 誤差之計算
第八節 稻作育種上的產量計算法
第二章 稻之形質考查
第一節 稻之形質考查法
第二節 稻之形質考查用具
第三節 稻之植科上的形質考查
第四節 稻之穀粒上的形質考查
第五節 稻之米粒上的形質考查
第六節 稻之類緣上的形質考查
第七節 稻之品種形質間的關係
第三章 稻之田間技術
第一節 稻作育種場之地位
第二節 稻作育種場之土壤差異
第三節 稻作育種場之試驗區
第四節 稻作育種場之保護行
第五節 稻作育種場之對照行
第六節 稻作育種場上對照行與試驗行之產量比較
第七節 稻作試驗上費協氏法之應用
第四章 稻之遺傳
第一節 遺傳學與稻作學
第二節 稻之主要形質上的遺傳現象
第三節 稻之突然變異
第四節 稻之細胞遺傳
第五章 稻這育種法
第一節 品種改良之目的
第二節 品種改良法
第三節 換種法
第四節 混合選種法
第五節 突變利用法
第六節 純系育種法
第七節 雜交育種法
第四編 災害論
第一章 稻之水災
第一節 被害狀況
第二節 救濟辦法
第二章 稻之旱災
第一節 被害狀況
第二節 救濟辦法
第三章 稻之風災
第一節 被害狀況
第二節 救濟辦法
第四章 稻之病害
第一節 稻之主要病害
第二節 稻熱病
第三節 稻胡麻葉枯病
第四節 稻白葉枯病
第五節 稻麴病
第六節 稻萎縮病
第七節 稻劣秧病
第八節 稻黃化萎縮病
第九節 稻之菌核病
第十節 稻秧綿腐病
第十一節 稻之寄生菌類
第五章 稻之蟲害
第一節 稻作害蟲之種類
第二節 二化螟
第三節 三化螟
第四節 大螟
第五節 稻螟蛉
第六節 稻苞蟲
第七節 縱捲葉蟲
第八節 鐵甲蟲
第九節 負泥蟲
第十節 稻象蟲
第十一節 稻蝗
第十二節 飛蝗
第十三節 稻飛蝨類
第十四節 浮塵子類
第十五節 黑椿象
第十六節 稻椿象
第十七節 稻薊馬
第十八節 米谷害蟲
第五編 陸稻論
第一章 陸稻之起源
第二章 陸稻之品種
第一節 陸稻品種之通用
第二節 陸稻品種之改良
第三章 陸稻之氣象
第一節 陸稻與耐旱之關係
第二節 陸稻與雨水
第三節 陸稻與灌溉水
第四章 陸稻之土壤
第五章 陸稻之肥料
第六章 陸稻之耕種
第一節 整地
第二節 播種
第三節 中耕除草
第四節 收穫
第五節 連作及輪栽
第七章 陸稻之災害
第一節 害蟲
第二節 鳥害
第三節 病害
第四節 旱災
第六編 附論
第一章 寒地之稻作
第一節 寒地稻作之理論
第二節 寒地稻作之新法
第二章 遼吉黑三省之稻作
第一節 東三省水稻栽培之沿革
第二節 東三省稻作上之氣侯
第三節 東三省稻作上之水利
第四節 東三省水稻之品種
第五節 東三省水稻栽培之舊法
第六節 東三省最近稻作之趨勢
第三章 日本之稻作
第一節 日本稻作之趨勢
第二節 日本稻作之氣侯
第三節 日本著名之稻種
第四節 日本著名稻產地之耕種概況
第四章 朝鮮之稻作
第一節 朝鮮稻作之趨勢
第二節 朝鮮稻作之氣侯
第三節 朝鮮之土壤
第四節 朝鮮稻作概況
第五章 米之化學上的研究
第一節 米之化學成分
第二節 糯米與粳米化學成分上之區別
第三節 腹白米之化學成分
第四節 米之成熟期內化學成分之變化
第五節 米之貯藏期內化學成分之變化
第六章 米糠之研究
第一節 米糠之組織
第二節 米糠之化學成分
第三節 米糠之利用
附錄 稻作參考書籍
列表
第1表 我國耕地總面積及水田畝數
第2表 世界各國之稻產面積產額及其每畝產量
第3表 中國稻產估計
第4表 世界各國米之消費
第5表 洋米逐年輸入數量
第6表 米之進口國別數量
第7表 米之進口港別數量
第8表 上海米價指數
第9表 民國二十二年上海米價之變動
第10表 生育期間所需之氣溫
第11表 生育期內與光線之關係
第12表 開花期中與風之關係
第13表 水稻所需水量
第14表 自給肥料與化學肥料之比較
第15表 化學肥料逐年進口之統計
第16表 浸種日數與發芽率
第17表 浸水之溫度與種子之重量
第18表 播種量與秧之生育
第19表 播種量與稻之特性
第20表 播種量與稻之生育
第21表 插秧之深淺與稻之生育
第22表 收穫期與稻之生產
第23表 平均價之理論求法
第24表 平均價之捷便求法
第25表 平均價之階段求法
第26表 標準偏差之理論求法
第27表 標準偏差之捷便求法
第28表 標準偏差之階段求法
第29表 相關表
第30表 相關作用上平均值之求法
第31表 相關作用上直線值之求法
第32表 相關作用上拋物值之求法
第33表 相關作用上對數線值之求法
第34表 相關係數之求法
第35表 相關比率之求法(其一)
第36表 相關比率之求法(其二)
第37表 符合率之求法
第38表 標準誤差之應用
第39表 用中央誤差比較產量(其一)
第40表 用中央誤差比較產量(其二)
第41表 用中央誤差比較產量(其三)
第42表 用學生法比較產量
第43表 用洛夫氏學生法比較產量
第44表 偶差表
第45表 用費協氏法比較產量(其一)
第46表 用費協氏法比較產量(其二)
第47表 布勞燕氏穀粒檢定器指度改算表
第48表 稻之形質間的相關作用(其一)
第49表 稻之形質上的統計考查(其一)
第50表 稻之形質間的相關作用(其二)
第51表 稻之形質上的統計考查(其二)
第52表 稻之形質間的相關作用(其三)
第53表 稻之形質間的相關作用(其四)
第54表 用直接對比法比較產量(其一)
第55表 用直接對比法比較產量(其二)
第56表 用等級法比較產量(其一)
第57表 用等級法比較產量(其二)
第58表 用對照區平均法比較產量(其一)
第59表 用對照區平均法比較產量(其二)
第60表 稻之獨立遺傳
第61表 稻之連繫遺傳
第62表 稻之突然變異
第63表 穗行種植計劃書格式
第64表 二區制種植計劃書格式
第65表 五區制試驗之產量計算法
第66表 十區制試驗之產量計算法
第67表 高級試驗之產量計算法
第68表 水稻之寄生菌類
第69表 二化螟蛾之生活史
第70表 三化螟蛾之生活史
第71表 三化螟之卵期
第72表 三化螟卵化之發生期
第73表 大螟雌雄成蟲之區別
第74表 大螟之生活史
第75表 螟蟲之天敵
第76表 稻螟蛉之產卵
第77表 稻螟蛉之孵化
第78表 稻螟蛉之蛹化
第79表 稻螟蛉之生活史
第80表 稻苞蟲之生活史
第81表 稻蝗之生活史
第82表 稻飛蝨與浮塵子之區別
第83表 chloropicrine 之用量與害蟲死滅率
第84表 東三省最近稻作之統計
第85表 日本稻作面積
第86表 日本稻作生產量
第87表 日本水稻粳糯之生產量
第88表 日本全國平均每畝之產米量
第89表 朝鮮之稻作面積
第90表 朝鮮產米量
第91表 朝鮮每畝產米量
第92表 朝鮮米之消費
第93表 朝鮮米之輸出
第94表 朝鮮稻作之概況
第95表 米之化學成分
第96表 腹折米之化學成分
第97表 成熟期內米之化學成分的變化
插圖
第1圖 世界各國稻作之分布
第2圖 我國稻產之分布
第3圖 稻之幼根
第4圖 幼根橫斷面
第5圖 稻杆縱斷面模樣
第6圖 稻莖橫斷面
第7圖 稻葉模樣
第8圖 稻葉與稗葉
第9圖 稻葉氣孔
第10圖 稻葉橫斷面
第11圖 稻莖包於葉鞘之一部
第12圖 稻穗
第13圖 稻穗發育初期之一部
第14圖 稻花模樣
第15圖 稻花
第16圖 稻芒橫斷面
第17圖 稻之雌雄蕊
第18圖 稻之花葯
第19圖 稻之雌蕊
第20圖 米粒斷面模型
第21圖 米粒縱斷面模型
第22圖 米粒橫斷面模型
第23圖 米料胚乳橫斷面
第24圖 稻作肥料之配合
第25圖 我國稻作期間區域
第26圖 本田之起耕(照片)
第27圖 本田之再耕(照片)
第28圖 本田之耖耙(照片)
第29圖 插秧(照片)
第30圖 灌溉(照片)
第31圖 除草(照片)
第32圖 脫料(照片)
第33圖 相關作用上之基本曲線
第34圖 相關線圖
第35圖 相關比率圖
第36圖 回中線圖
第37圖 穀粒檢定器
第38圖 布勞燕氏穀粒檢定器
第39圖 螺旋微粒子計
第40圖 圓孔篩
第41圖 長孔篩
第42圖 北尾氏剛性試驗器
第43圖 穀粒橫斷器
第44圖 穀粒縱斷器
第45圖 測義
第46圖 測莖器
第47圖 稻杆硬度測定器
第48圖 桿秤
第49圖 穗秤
第50圖 賀富曼氏水分測驗器
第51圖 求積器
第52圖 子貫內容透視器
第53圖 比重壇
第54圖 種子發芽試驗器
第55圖 穀粒容積計
第56圖 彎腳規
第57圖 乾燥器
第58圖 兩皿天秤
第59圖 精密天秤
第60圖 顯微鏡
第61圖 解剖顯微鏡
第62圖 粳與糯之雜種
第63圖 稻之染色體
第64圖 單穗行布置實況
第65圖 二區制布置實況
第66圖 高級試驗田間布置實況
第67圖 二化螟(彩色版)
第68圖 三化螟(彩色版)
第69圖 稻螟蛉(彩色版)
第70圖 稻苞蟲(彩色版)
第71圖 鐵甲蟲(彩色版)
第72圖 稻象蟲(彩色版)
第73圖 稻飛蝨(彩色版)
第74圖 浮塵子(彩色版)
第75圖 黑椿象(彩色版)
第76圖 稻椿象(彩色版)
第77圖 谷象
第78圖 長蠹
第79圖 大谷盜
第80圖 角胸谷盜
第81圖 鋸齒谷盜
第82圖 谷蛾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五年[1936]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S511.04/18/:1-2
主題
InfoField
中圖分類
InfoField
S511.0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20;58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7:38,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7:38, 11 June 2023883 × 1,266, 625 pages (1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稻作學 (1/1) by 彭先澤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521,61856; 民國圖書.8; 稻作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