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3jh008573-62251 歐氏內科學.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85 × 1,458 pixels, file size: 47.44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11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歐氏內科學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英〕歐司勒(W. Osler)原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歐氏內科學
Publisher
中國博醫會
Description

內分:由動物類寄生而起之症、特別之傳染病、中毒及中暑、體性病等消化部病、呼吸部病、腎病、血病、血運部病、腦系部病、肌病13編

目錄
第一編 由動物寄生而起之症
甲 由〓而起之症
一 阿米巴痢症
二 台盼〓症
三 熱地大脾症
四 瘴熱症
間退瘴熱症
熱度增減與常熱等瘴熱症
惡瘴熱症
疚瘴體質衰備
乙 由瓜仁蟲而起之症
丙 由帶蟲而起之症
一 腸帶蟲
二 臟腑帶蟲
豬肉帶蟲蛆〓症
〓帶蟲蛆症
丁 由線蟲而起之症
一 蛔繞蟲症
二 蟠蟲症
三 虧血勾蟲症
四 血絲蟲症
五 基尼西蟲症
六 線蟲別種
戊 蛛及蜫類寄生
己 蠅寄生
第二編 〓症即特別之傳染症
第一 〓症又名腸熱症
第二 瘟熱症
第三 復熱症
第四 痘症
一 真痘症
二 流血痘症
三 變痘症
第五 牛痘症並種牛痘
第六 水痘症
第七 紅熱症又名紅症
第八 疹熱症
第九 瘄熱症
第十 腮腺〓炎症
第十一 啼嗽症
第十二 〓症
第十三 節痛熱症又名〓症
第十四 腦衣炎熱症
第十五 肺葉炎
第十六 疨症
第十七 〓症
第十八 血染〓及〓串〓
血染〓症
〓串〓症
病末之染患
第十九 痹熱症
第二十 癨又名亞西亞癨又名癨亂症
第二十一 黃熱症
第二十二 棚疫
第二十三 〓痢症
第二十四 浪熱症又名米利大熱症
第二十五 腳氣症又名〓
第二十六 獸疔症
第二十七 獸瘈症
第二十八 痓症又名牙關緊閉症
第二十九 〓症
第三十 菊形菌症又名痊症
第三十一 癨症又名揚梅症
自得癨
遺癨又名胎癨
腦及臟腑之癨
第三十二 白濁症又名〓麻症
第三十三 瘰症
一 病原及病體學
二 急瘰
三 〓部瘰
四 肺瘰
五 育道瘰
六 肝瘰
七 顱腦及脊腦瘰
八 陰陽具並尿具瘰
九 乳腺瘰
十 血運部之瘰
十一 瘰症之診斷
十二 判瘰之結局
十三 防瘰法
十四 瘰症治法
第三十四 〓瘋又名瘋症
第三十五 雜〓症即未明其性這〓病
一 輕熱症又名小熱症
二 〓疸〓症又名〓〓症又名泗炎時〓症
三 〓〓熱症又名〓〓炎〓症
四 線一之常熱症
五 低熱症
六 無瘴之加減熱症
七 雙發之常熱症
八 七日熱症
第三編 中毒及中署
第一 中醕症
一 急中醕又名醕急症
二 疚中醕又名中醕疚症
三 酒狂
第二 中鴉片疚症
第三 中鉛症
第四 中〓症
第五 中食物毒症
一 中肉毒症
二 中乳毒症
三 中介蟲及魚症
四 中谷毒症
第六 中署又名〓
第四編 體性病
第一 〓症又名瘸
第二 痹痼症
第三 肌疼症又名肌痹
第四 癲症
第五 痟症
第六 水尿症
第七 嬰兒骨軟症
第八 肥胖
第五編 消化部病
甲 口病
口炎
一 口急炎
二 口疱炎又名口白瘍炎
三 口瘍炎
四 口寄生炎又名口酵炎又名口疴
五 口頰〓炎
六 口中銾炎
七 舌〓又名紋舌
八 舌〓又名舌疚又名白癍舌
九 臭口
十 口膿病
十一 口泗泉病
乙 涎腺病
一 涎過多
二 口乾燥病
三 涎腺炎
丙 喉病
一 血運受累病
二 喉急炎
三 喉疚炎
四 喉瘍
五 喉連〓之急〓炎
六 喉後〓
七 頜下膿炎
丁 喉門〓病
第一 喉門〓急炎
喉門〓窩炎
喉門〓膿炎
第二 喉門〓疚炎
戊 〓病
第一 〓急炎
第二 〓痙
第三 〓〓
第四 〓疽
第五 〓〓及〓囊
己 胃病
第一 胃急炎
胃急膿炎
胃毒炎
胃之成膜炎
胃菌炎或胃寄生炎
第二 胃疚炎(疚食滯)
第三 胃脹
第四 胃瘍及腸首叚瘍
第五 胃疽
第六 幽門〓過長〓
第七 胃流血 吐血
第八 胃之腦系功病
庚 腸病
第一 腸〓病
腸泗炎 〓
〓症
腸之成膜炎
腸瘍炎
腸〓病治法
第二 嬰兒腸炎
嬰兒〓病治法
第三 蘭尾炎
第四 腸不通
第五 大便秘結
第六 腑墜
第七 消化部雜病
辛 肝病
第一 癀疸
第二 新產兒之癀疸
第三 肝黃枯急症
第四 肝絡病
第五 膽路及膽囊病
第六 膽石
第七 肝變硬
第八 肝〓
第九 肝〓
第十 脂肝
第十一 肝變壞如蠟
第十二 肝形及位置之異常
壬 〓病
第一 〓功不足
第二 〓流血
第三 〓急炎
第四 〓疚炎
第五 〓〓
第六 〓〓
第七 〓石
癸 腹膜病
第一 腹膜急布炎
第二 嬰兒之腹膜炎
第三 單處之腹膜炎
第四 腹膜疚炎
第五 腹膜〓
第六 腹〓
第六編 呼吸部病
甲 鼻病
第一 急 齈又名鼻急泗炎
第二 鼻疚泗炎
第三 鼻泗炎
第四 衂即鼻流血
乙 嗓病
第一 嗓急泗炎
第二 嗓疚炎
第三 嗓〓腫
第四 嗓痙又名啜口抽
第五 嗓瘰炎
第六 嗓〓炎
丙 氣管病
第一 氣管急炎
第二 氣管疚炎
第三 氣管〓
第四 痚症又名氣管痚
第五 氣膜成血絲膜炎
丁 肺病
第一 肺血運病
第二 肺細葉炎又名氣管及肺之炎
第三 肺間〓疚炎又名肺變硬
第四 肺塵症
第五 氣脬〓
一 補缺之氣脬〓
二 肺大之氣脬〓
三 肺枯之氣脬〓又名肺小之氣脬〓
四 肺氣脬急〓
五 肺間〓氣〓
第六 肺〓
第七 肺〓
第八 肺〓
戊 胸膜病
第一 胸膜急炎
一 胸膜血絲炎
二 胸膜血絲盟炎又名胸滲液炎
三 胞膜膿炎又名膿胸
四 胸膜瘰炎
五 他種之胸膜炎
第二 胸膜疚炎
第三 胸〓
第四 胸積氣又胸積液及氣又胸積膿及氣
第五 膻病
第七篇 腎病
第一 舒長異形
第二 能動腎
第三 腎血運受累
第四 尿病
一 尿閉
二 血尿
三 紅脭尿
四 胉尿
五 膿尿
六 無寄生脂育汁尿
七 尿多含尿酸
八 草礬尿
九 尿之硄礬過多
十 尿含生靛質
十一 尿有氣
十二 尿有雜質
第五 中尿毒
第六 腎急炎
第七 腎疚炎
一 腎管疚炎
二 腎間〓疚炎
第八 腎變壞如蠟
第九 腎總巵炎
第十 腎總巵積尿
第十一 腎石病
第十二 腎〓
第十三 腎〓病
第十四 腎圍〓
第八篇 血及〓病
第一 血虧
繼起血虧
自起血虧
第二 血多白〓症
第三 血虧〓〓大惡症
第四 瘀癍
第五 易流血性
第六 症
第七 腎上〓病
第八 脾病
第九 牌〓病
一 癭
二 牌〓〓
三 凸眼〓
四 牌〓缺功症
第十 胸〓病
第九篇 血運部病
甲 心統膜病
第一 心統膜炎
第二 心膜他病
乙 心病
第一 心內衣炎
急心內衣炎
疚心內衣炎
第二 心門扇疚病
總論
總衇門不閉
總衇門〓
雙扇門不閉
雙扇門〓
三扇門病
總肺衇門病
心門共病
第三 心肌病
心〓及心〓長厚
養心衇病所致之傷
心肌間〓炎
心肌變壞
脂心
其他之心肌變壞
第四 心血囊
第五 心破裂
第六 〓及寄生
第七 外傷及外物
第八 心之腦系功病
心跳
心韻律不均
心動速
心動遲
心關不通
第九 心急痛
第十 胎生心病
丙 衇病
第一 衇變壞
第二 衇變硬
第三 血囊,衇囊
胸總衇血囊
復總衇血囊
腹總衇支血囊
衇〓血囊
第十篇 腦系部病
甲 總論
乙 腦部各部之病
第一 總論
第二 傳入部病又名司覺部病
失和動症
癱瘓症及癱瘓失和動症
系瘭即纏腰龍
第三 傳出部病又名司動部病
甲 全徑病
一 腦病漸布股枯症
唇舌嗓癱
二 漸布肌枯症
三 自起肌枯症
乙 司動徑上段之部病
一 丁年勁癱
二 赤子勁癱
三 遺傳身下截勁痙
四 耳孛氏脊腦〓癱
五 繼起勁癱
六 癪勁癱
丙 司動徑下段之部病
一 脊腦前角疚炎
二 眼肌癱
三 脊腦前角疚炎
四 丁年脊腦膠角疚炎
五 急升癱
第四 腦部共病
一 失和動之身下截癱
二 遺傳失和動症
三 後旁兩柱中毒硬症
丙 腦部布病
第一 腦農病
腦筋衣病
腦筋衣流血炎
腦血衣病
第二 顱腦硬病
丁 脊腦布限兩病
第一 診斷脊腦傷處
第二 脊腦絡病
盈血
欠血
漂團塞絡及衇內凝血
衇內衣炎
脊腦衣流血
脊腦流血
空氣壓病
第三 脊腦受壓
骶系根及脊腦尾尖之傷
第四 脊腦及其衣之〓
第五 脊腦生似胚架〓症
第六 脊腦急炎
戊 顱腦布病及限處病
第一 診斷顱腦傷處
第二 失語
第三 顱腦絡病
一 顱腦血運
二 絡盈血及欠血
三 顱腦〓腫
四 顱腦流血中風
五 顱腦衇為漂團所塞
六 大腦衇囊
七 衇內衣炎
八 顱〓及顱〓凝血
九 嬰兒之偏癱
第四 顱腦〓及囊
第五 顱腦炎
一 顱腦急炎
二 顱腦〓
第六 腦房〓
己 系病
第一 系炎
第二 系瘤
第三 顱系病
齅系及齅徑之病
視系及視徑之病
一 視衣病
二 視系炎
三 視擊及視徑之病
四 視徑及司視所
眼球之司動系
第五顱系即三杈系
面系
聞系
耳螺系
墀系
舌喉系
顱髒〓系
兩段系
舌肌系
第四 脊系病
頸系羅
臂系羅
腰系羅及骶系羅
〓大系病
庚 腦雜病及腦功病
第一 急昏譫
第二 〓又名顫癱
其他之顫
第三 肌跳急症
第四 其他之肌跳病
甲 慣痙
乙 肌跳疚症
第五 嬰兒瘈瘲
第六 〓
第七 偏頭痛
第八 系痛
第九 職業痙
第十 手足硬痙
第十一 癪
第十二 腦力衰弱
第十三 受外傷之腦功病
辛 司絡功及司育功之病
第一 雷氏症
第二 系痛皮紅
第三 絡系病之〓腫
第四 面之一偏枯
第五 面手足大
骨變形炎
肺病之骨節過長
獅面骨病
脆骨病
肕虧病
第六 〓
第十一編 肌病
第一 肌炎
第二 先天硬痙
第三 多股陣痙
第四 肌弱重病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清宣統二年[191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R5/21
主題
InfoField
內科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R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7,1079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9:24,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9:24, 24 April 2023985 × 1,458, 1,112 pages (47.44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歐氏內科學 (1/1) by (英)歐司勒(W. Osler)原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3jh008573,62251; 民國圖書-PD2022.4; 歐氏內科學)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