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4611-68567 修辭學集說釋例副本.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3 × 1,427 pixels, file size: 26.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92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修辭學集說釋例副本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鄭業建編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修辭學集說釋例副本
Publisher
[出版者不詳]
Description

目錄
上篇
第一章 修辭學之定義
第二章 修辭學之功用
第三章 修辭學在美學中之地位及與心理學論理、學文字學文語法哲學等科之關係
第四章 字與詞
第一節 詞之組合及其類別
一 由聲音關係組合而成者
甲 雙聲字結合而成者
乙 疊韻字結合而成者
丙 同音字結合而成者
二 由意義關係組合而成者
甲 同義字結合而成者
乙 義近字結合而成者
丙 反義字結合而成者
三 由品類關係組合而成者
甲 類名上加區別詞者
乙 類名下加區別詞者
丙 動詞上加副詞者
丁 動詞下加副詞者
戊 區別詞上加副詞者
己 名詞下加述說詞者
庚 名詞上加述說詞者
辛 相同字重疊而成者
壬 以助詞與他種詞相結合而成者
酉 重詞上加指示詞者
戌 量詞上加數字者
癸 兩字以上之名詞
第二節 詞之選擇及其例說
第一款 〓義
一 貴〓切
甲 〓義詞
乙 意義相同而程度差異之詞
丙 用詞確切例
丁 兩詞不確切例
二 忌浮泛
甲 濫用古名例
乙 濫用典故例
三 貴間潔
甲 敘事簡潔例
乙 說理簡潔例
丙 寫景簡潔例
丁 言情簡潔例
戊 簡潔之要訣
四 忌複雜
甲 冗復
1 用字冗復
2 用詞冗復
乙 混雜
1 歧義詞
2 連及詞
3 其它
五 貴〓熟
甲 主張務去陳言者
乙 主張下去陳言者
丙 主張屏紀新詞者
丁 主張〓新詞者
戊 主張〓用新詞者
己 總評
六 忌生硬
甲 論割裂人名地名者
乙 論割裂成語者
丙 論割裂取數字者
丁 總評
七 貴明顯
甲 要平易
乙 要真實
丙 具體法
丁 來情法
八 忌艱深
甲 論好寫古字或通假字者
乙 論好用難字及僻典者
丙 論好作奇語者
丁 總評
第二款 選音
一 聲音與詩文之關係
二 和音
甲 和音之原理
乙 和音之法則
三 協韻
甲 韻之功用
乙 韻之沿革
丙 韻之種類
丁 韻之選擇
戊 韻之位置
四 附律絕格調平〓譜及詩例
五 附八病說及評語
六 本款結論
第三節 詞之刪省及其例說
一 名詞刪省法
甲 省主詞音
1 複合句省主詞者
2 排疊句省主詞者
3 對當句省主詞者
4 語對句省主詞者
5 自述句省主詞者
6 承接句省主詞者
7 真理句或常情句省主詞者
乙 省賓詞者
1 承接句省賓詞者
2 省易見之賓詞者
3 省形容詞下之名詞者
4 省介詞下之名詞者
二 代名詞刪省法
甲 語對句省代詞者
乙 自述句省代詞者
丙 對當句省代詞者
丁 否定句省代詞者
戊 省第三身代詞者
己 省介詞下之間接賓位代詞者
三 聯詞刪省法
四 介詞刪省法
甲 省「於」字例
乙 省「以」字例
丙 省「從」字例
丁 省「之」字例
戊 省「為」「〓」「〓」「被」等字例
五 動詞刪省法
甲 平列句省動詞者
乙 比較句省動詞者
丙 非平列句比較句而省動
丁 省外動詞及其賓詞者
戊 〓
己 省補充詞者
六 助詞刪省法
甲 省被動格之助動詞
乙 省語尾疑問助詞
七 上下兩句同字互省例
八 為求句調簡者而省字例
九 為求句調整齊而省字例
第四節 詞之變換及具例說
一 變換名詞者
二 變換形容詞者
三 變換代詞者
四 變換動詞者
五 變換副詞者
六 變換聯詞者
七 變換介詞者
八 變換助詞者
第五節 詞之運用及其例說
一 詞性的活用
二 詞義的活用
第六章 造句
第一節 配合
第二節 排列
第六章 謀篇
第一節 系統
第二節 條理
第三節 層次
第四節 其它關於篇法之討論
附起承轉合說及詩文中常用之起承轉合詞
第七章 標題
第一節 標題與詩文之關係
第二節 新聞學標題之六要素
第三節 標題之目的
第四節 標題之種類
第五節 標題之原則
中篇
第八章 句調
第一節 字句之長短
第二節 聲氣之高下
第三節 短句例
第四節 長句例
第五節 省略句
(一) 因含蓄而省略者
(二) 待偶反而省略者
(三) 合併省略句
(四) 總括省略句
(五) 餘論
附邏輯論式之省略句例
第六節 倒裝句
(一) 文法倒裝句
甲 倒主詞
乙 倒賓詞
丙 倒形容詞
丁 倒副詞
戊 倒介詞
己 倒助詞
庚 倒補充詞
(二) 事理倒裝句
(三) 語調倒裝句
(四) 重疊倒裝句
(五) 倒字求對句
(六) 倒字葉聲句
(七) 倒字叶韻句
(八) 倒句叶韻句
(九) 添字倒裝句
(十) 減字倒裝句
(十一) 換字倒裝句
(十二) 詢問倒裝句
(十三) 否定倒裝句
(十四) 驚嘆倒裝句
(十五) 加重倒裝句
(十六) 被動倒裝句
(十七) 複述倒裝句
(十八) 承接倒裝句
(十九) 所字倒裝句
(廿) 是字倒裝句
(廿一) 自字倒裝句
(廿二) 得字例裝句
第七節 復沓句
(一) 復字或複詞
甲 連接複詞
乙 間接複詞
丙 錯綜複詞
丁 句首複詞
戊 句末複詞
己 順遞複詞
庚 轉應複詞
(二) 複句
甲 連接複詞
乙 間句複句
丙 間段複句
丁 首尾複句
(三) 復段或復章
(四) 餘論
第八節 排疊句
(一) 平列排疊句
(二) 逐次排疊句
(三) 循環排疊句
(四) 參差排疊句
(五) 簡短排疊句
第九節 對偶句
(一) 偶散之平議
(二) 自然之對偶句與矯揉之對偶句
(三) 寬格之對偶句與嚴格之對偶句
(四) 對偶之程式
甲 扇對
乙 借對
丙 蹉對
丁 統句對
戊 流水對
(五) 偶散兼行說
第九章 辭格
第一節 譬喻
(一) 直喻
(二) 暗喻
(三) 引喻
(四) 博喻
(五) 借喻
(六) 交喻
(七) 反喻
(八) 比喻
(九) 層喻
(十) 關於譬喻之討論
(十一) 譬喻之要訣
第二節 假擬
(一) 擬物為人
(二) 擬物為物
(三) 擬彼物為此物
(四) 擬虛為實
(五) 擬不能為可能
(六) 假擬之要訣
第三節 借代
(一) 借人物之特徵相代
(二) 借人物之服飾相代
(三) 借人物之觧宇相代
(四) 借事物之所在相代
(五) 借事物之所屬相代
(六) 借事物之作家相代
(七) 借事物之產地相代
(八) 借官骸代功能
(九) 借官骸代性格
(十) 借官骸代方位
(十一) 借工作之器具相代
(十二) 借器物之實料相代
(十三) 借物體之顏色相代
(十四) 借形似相代
(十五) 借聲音相代
(十六) 借典故相代
(十七) 借部分代全體
(十八) 借全體代部分
(十九) 借特稱代公名
(廿) 借公名代特稱
(廿一) 借具體代抽象
(廿二) 借抽象代具體
(廿三) 借原因代結果
(廿四) 借結果代原因
(廿五) 借功能代本體
(廿六) 借對象代功能
(廿七) 借代價作本體
(廿八) 借態度作用
(廿九) 借方位代人物
(三十) 借崇高之物代尊貴之人
(三十一) 借所屬之人代所尊之主
(卅二) 借正義代反義
(卅三) 借反義代正義
(卅四) 借相乘數代所得數
(卅五) 借名貴之物為頌人之詞
(卅六) 借微賤之物為自謙之詞
(卅七) 拆字相代
(卅八) 隔音相代
(卅九) 借代之要訣
第四節 誇飾
(一) 空間上的誇飾
甲 性狀類
乙 數量類
1 夸多
2 夸少
3 多少對夸
丙 數量兼性狀類
(二) 時間上的誇飾
甲 將然的
乙 既然的
(三) 關於誇飾的討論
(四) 誇飾之要訣
第五節 含蓄
(一) 含蓄可貴說
(二) 含蓄難能說
(三) 含蓄之例證
(四) 含蓄之要訣
第六節 諷刺
(一) 點破主旨者
(二) 不點破主旨者
(三) 諷刺之要訣
第七節 雙關
(一) 字音上之雙關語
甲 異形異義同音字雙關語
乙 同形同音異義字雙關語
(二) 事理上之雙關語
(三) 雙關之要訣
第八節 引證
(一) 引史事為證
(二) 引聖經賢傳為證
(三) 引古語俗諺為證
(四) 引見聞經驗為證
(五) 引人情物理為證
(六) 引證之要訣
第九節 比較
(一) 正比
(二) 反比
(三) 差比
(四) 比較之要訣
下篇 〓
第十章 文體論
第十一章 鎔裁論
第一節 繁縟與簡約
(一) 主簡說
(二) 主繁說
(三) 折衷說
(四) 繁簡之比較一
(五) 繁簡之比較二
(六) 簡約之養成法
第二節 自然與雕琢
(一) 自然勝於雕琢說
(二) 自然出於雕琢說
(三) 自然與雕琢之例
第三節 摹仿與改作
(一) 主張摹仿者
(二) 反對摹仿者
(三) 折衷以上二說者
(四) 摹仿句意者
(五) 摹仿句侓者
(六) 工於摹仿者
(七) 拙於摹仿者
(八) 出於偶合者
(九) 工於改作者
(十) 拙於改作者
(十一) 避免蹈襲者
甲 反原文之
乙 演原文之
丙 約原文之意
第十二章 修養論
第一節 關於學識者
(一) 讀書
甲 讀書與看書之別
乙 慎擇
丙 精熟
(二) 格物
甲 觀察
乙 體驗
丙 想像
(三) 窮理
甲 歸納法
乙 演繹法
丙 辯證法
丁 唯物辯證法
第二節 關於技能者
(一) 多作
(二) 多改
甲 刪改之事例
乙 刪改之方法
(三) 多商量
甲 商量之理論
乙 商改之實例
(四) 苦思與〓會
甲 主張興會者
乙 主張苦思者
丙 折衷兩說者
第十三章 遲速與工拙之關係
第一節 古來作家遲速之比較
第二節 速拙不苦遲工
第三節 敏捷之養成法
第十四章 文思與年事之關係
第一節 年老精進說
第二節 年老衰退說
第三節 總評
第十五章 句讀符號與修辭之關係
第一節 複雜句必加句讀符號而句意始明例
第二節 句讀變更句意隨異例
第三節 句讀變更語氣隨異例
第五節 聲律上之句讀與文法上之句讀
第六節 句讀以外之符號
附錄一
疊詞法之研究
(一) 用為名詞之疊詞
甲 用為特有名詞
乙 用為普通名詞
丙 用為抽象名詞
(二) 用為代名詞之疊詞
(三) 用為動詞之疊詞
甲 用為內動詞
乙 用為外動詞
(四) 用為形容詞之疊詞
(五) 用為副詞之疊詞
甲 用為時間副詞
乙 用為地位副詞
丙 用為性態副詞
丁 用為數量副詞
戊 用為然否副詞
己 用為摹聲副詞
(六) 用為感嘆詞之疊詞
(七) 加重語氣之疊詞
(八) 整飾句調之疊詞
(九) 三字以上的疊詞
(十) 連用疊詞之一
(十一) 連用疊詞之二
(十二) 疊詞之詞頭
(十三) 疊詞之詞尾
(十四) 疊詞之詞腰
(十五) 變相疊詞
(十六) 關於疊詞用法之討論
附錄二
助詞用法
(一) 助詞之種類
(二) 語末助詞
甲 也字用法
乙 矣字用法
丙 者字用法
丁 歟字用法
戊 邪字用法
己 戰字用法
庚 乎字用法
辛 焉字用法
壬 爾字用法
癸 詣字用法
子 然字用法
丑 而字用法
寅 斯字用法
卯 馨字用法
辰 耳字用法
巳 隻字用法
午 兮字用法
未 夫字用法
甲 其它不常見之語末助詞
(三) 語末助詞之比較
(四) 語末助詞之交換
(五) 複合助詞
甲 〓合助詞
乙 參合助詞
丙 四合助詞
丁 五合助詞
(六) 連用助詞
附錄三
所字用法
(一) 用為聯接代名詞
(二) 用為助詞
(三) 用為被動式之助動詞
(四) 用為歷擬接續詞
(五) 用為介詞
(六) 用為指示形容詞
本目之附識
修辭演方法其形式方面之主要者有六:
一曰辨別 即對於字之音義上詞性上認識是也。本書第四章第一節屬之。
二曰選擇 即對於字之音義上之甄審是也。第四章第二節第四節屬之
三曰運用 即對於字之音義上及詞性上之驅遣是也。第四章第五節屬之
四曰刪潤 即對於字句數量上之增減是也。第八章第一節第五節屬之。
五曰排列 即對於詞句秩序上之布置是也。第八章第六節至第九節屬之
六曰組織 即對於篇章倫次上之分配是也。第五章至第七章屬之。
其它或為內容方面之辭格。或為修養方面之檢討。又其餘則或為緒論。或為附錄。皆分別部居。不相〓也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10?-194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H05/2
主題
InfoField
修辭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H05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2冊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3:01, 24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3:01, 24 April 2023843 × 1,427, 792 pages (26.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修辭學集說釋例副本 (1/1) by [鄭業建編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4611,68567; 民國圖書-PD2022.4; 修辭學集說釋例副本)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