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5862-70185 中國教育思想史.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02 × 1,435 pixels, file size: 15.6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85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中國教育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任時先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中國教育思想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上冊9章,論述從原始時代(西周以前)至宋、元、明時期的教育思想;下冊3章,論述清代、近代的教育思想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何謂教育思想
第二節 教育思想與民生史觀
第三節 教育思想上的個人主義
第四節 教育思想上的社會主義
第五節 教育思想與教育制度
第二章 中國教育思想史概論
第一節 中國教育思想史的分期
第二節 中國教育思想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第三節 中國教育思想史的目的及其方法
第四節 研究中國教育思想史的着眼點
第三章 原始時代(西周以前)的教育與文化
第一節 原始人的生活習慣與社會組織
第二節 神怪的天道思想
第三節 生活習慣教育之解釋
第四節 原始時代教育的特點
第五節 對三代教育制皮之質疑
第六節 八卦在原始時代教育上有何意義
第四章 周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周代的社會生活
第二節 周代的社會制度與教育思想
第三節 周代的教育方法
第五章 春秋戰國之教育思想
第一節 春秋戰國社會經濟之特質
第二節 諸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與禮治)
他的教育思想原則(道德教育與人格教育)
目的論
方法論
學科
結論
(二) 孟子
政治思想
經濟思想
性善論
主張自動教育
注重養性
注重辯論式的教學法
(三) 孔、孟教育思想的異同
(四) 荀子
荀子的哲學思想(自然主義的宇宙觀與性惡論)
教育思想的原則
科目與教材
教育方法
(五) 孟、荀的哲學思想的異同
(六) 儒家教育思想的要點
附儒家教育思想系統表
(七) 大學、中庸與儒家教育思想
(八) 墨子
他的時代背景及其階層性
思想要點
教育思想
他對於『六藝』的批評
(九) 儒、墨兩家教育思想的異同及其原因
(十) 老子
他的思想的綱要
自然主義的教育想思
對於禮、樂的態度
(十一) 莊子
他的思想
『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
(十二) 道家教育思想的要點
(十三) 管子
他的思想
民生與法治為教育的根基
主張從職業上區分人民的教育
主張軍國民教育
(十四) 商君
(十五) 韓非子
(十六) 法家教育思想要點
民生為教育的前提
法律即是教育
注重嚴格訓練
知識貴在合時與實用
重農重軍
(十七) 諸子教育思想之總結
附諸子教育思想的關係及其系統表
第三節 春秋戰國教育思想之特徵
第四節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的原因
第六章 秦漢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秦代的教育思想
第二節 秦代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三節 秦時的儒家思想
第四節 漢代的教育思想
(一) 淮南王
(二) 董仲舒
仁、義、禮、樂為教育工具
絕滅異學抑黜百家以統一國民思想
(三) 揚雄
(四) 王充
宇宙論
命性論
教育思想
努力新創作
實知之學
禮、樂是教育工具
(五) 經學與漢代的教育思想
經學在漢代的極盛情況?
經學在漢代為什麼能盛極一時?
經學何以能代表漢代的教育思想?
(六) 養士制與漢代的教育思想
由私家教育轉變到國家正式教育
實行的流弊
(七) 道教與漢代教育思想
(八) 佛教輸入與漢代教育思想
第五節 漢代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六節 秦漢教育思想的歷史價值
(一) 主要的是思想的統一形成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的變動
(一) 土地集中化
(二) 商業資本的獨占化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社會思想的轉變
(一) 社會思想轉變的原因
(二) 社會思想轉變的路線
第三節 清談與魏晉南北朝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 反清談佛理的民族教育思想
(一) 顏推知
主張禮德教育
重師道效法先賢古聖
注重勞動教育
(二) 傅玄
(三) 介紹一個實幹苦幹的社會教育家——田疇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教育思想的領導問題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八章 隋唐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隋唐的社會經濟與教育思想
均田制的破壞
商業的繁盛
莊園水碾
南北教育思想的融合與統一的趨勢
第二節 儒學派教育思想
(一) 王通
一 教育的原則:主張德禮教育
仁義為教育之本
二 教育的方法:
(甲) 正其心
(乙) 度德而師
(丙) 凡師教人量其志行
(丁) 為學必求其道
(三) 教材
(二) 孔穎德、顏師古
(三) 韓愈
一 論道
二 論教
三 論性
第三節 佛學派的教育思想
各宗的佛理
論教育以『見性』與『顯性』為主
方法在守戒律、靜養者省悟
第四節 折衷於儒佛間的教育思想
(一) 柳宗元
二維論
天爵論
文以明道論
(二) 李翱
第五節 王韓反佛的理論
第六節 科舉制度與隋唐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之歷史意義
科舉制度之始末
科舉制度之流弊及其對教育思想之影響
第七節 隋唐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九章 宋元明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政治的變動與思想勃興的原因
第二節 本期思想的來源演變及其社會基礎
第三節 各家的教育思想(宋)
(一) 胡瑗
道德仁義為教育之本
注重明體達用之學
以雅樂詩歌陶冶德性
(二) 王安石
可以為天下國家用的教育論
人格感化的教育論
齊一道德的教育論
(三) 司馬光
(四) 卲雍
(五) 周子
宇宙論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六) 大程子
宇宙論
論性
論仁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七) 小程子
宇宙論
論性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知行論
結論
(八) 二程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九) 張子
宇宙論
論性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十) 謝上蔡
(十一) 楊龜山
(十二) 朱子
宇宙哲學
倫理哲學
教育哲學:
一 教育的目的論
二 教育的方法論
(甲) 求學的方法:
立志
精進
力行
涵養
窮理致知
(乙) 教學的方法:
正蒙
提起興趣
先入以禮
平均發展
適合學者心理
(十三) 朱子的門人
蔡西山、黃勉齋、陳北溪
(十四) 陸子
宇宙論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十五) 朱、陸教育思想的異同
(十六) 呂東萊
論性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第四節 白鹿洞書院所代表的教育思想
(一) 白鹿洞書院的起源
(二) 教育目的
(三) 訓練方案:
(甲) 智識訓練的方案
(乙) 道德訓練的方案
(丙) 生活訓練的方案
(四) 他的歷史價值:
第一 建立學術文化的堅實基礎
第二 確立後世的教育宗旨
第三 反科舉的精神
第五節 元朝理學的蕃播及其派別
第六節 各家的教育思想(元)
(一) 許魯齋
注重思考
注重持敬
(二) 吳草廬
注重正心
注重研究理實悟
第七節 各家的教育思想(明)
(一) 吳康齋
主張生產教育
注重敬靜的修養
(二) 胡敬齋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三) 陳白沙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四) 薛敬軒
宇宙論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五) 王陽明
心即理說
致良知說
知行合一說
教育的原則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結論
附思想系統表
(六) 湛甘泉
涵養進學合一
立志知本
以心為主
結論
(七) 劉念台
宇宙論
論性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第八節 宋元明的兒童教育
(一) 兒童教育的理論
(二) 兒童教育的狀況
(三) 兒童教育的教材
第九節 宋元明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十節 理學家教育思想的批評
第十章 清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清代學術思想的轉變概要
(一) 清代學術思想轉變的原因
民族思想的興起
理學的缺點
(二) 清代學術思想轉變的概要
第二節 清代教育的方針
第三節 反對理學與科舉的思想
(一) 反理學的思想:
(甲) 對理學總的批評
(乙) 對於『主靜居敬』的批評
(丙) 對於『道』『理』的批評
(二) 反科舉的思想
第四節 啟蒙期的教育思想
(一) 顧亭林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結論
(二) 胡朏明、閻百詩
(三) 黃梨州
政治思想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結論
(四) 王船山
宇宙本體論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結論
(五) 介紹一位勞動教育家
顏習齋
他的思想基礎的認識
唯生論
勞動教育的歷史根據
勞動教育在道德上的價值
勞動教育在體育上的價值
勞動教育在知識上的價值
勞動教育的實踐
勞動教育的實施原則
勞動教育的相反思想
結論
附思想系統表
(六) 朱舜水
第五節 全盛期的教育思想
(一) 惠定宇
戴東原
倫理哲學
教育的目的論
教育的方法論
結論
(三) 王氏父子
第六節 理學派的教育思想
(一) 孫夏峰
(二) 李二曲
(三) 陸桴亭
(四) 陸稼書
(五) 結論
第七節 西算輸入與清代的教育思想
(一) 引起中西學術之爭執
(二) 引起研究科學的興趣
(三) 引起研究科學的注意
第八節 清代教育思想的要點
第十一章 近代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與新舊教育思想的興廢
(一) 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
帝國主義的侵略
中國產業革命
都市繁榮與農村崩潰
政體的改革與新軍閥的產生
語言文字獄社會思想的變革
(二) 新舊教育思想的興廢
第二節 近代中國教育思想概要
第三節 鴉片戰爭以後的教育思想
(一) 西語文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二) 西學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三) 西藝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四) 西政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五) 軍國民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軍國民教育的意義
演進情形
結論
第四節 辛亥革命後的教育思想
(一) 唯實主義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二) 美感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三) 職業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第五節 五四運動以後的教育思想
(一) 科學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二) 平民主義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第六節 國民革命後的教育思想
(一) 三民主義的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三民主義教育的本質
三民主義教育思想的特徵
結論
(二) 公民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結論
(三) 社會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的情形:
一 實施方針的頒布
二 研究與實驗
三 新生活運動
四 青年勞動服務團
五 特種教育
結論
(四) 鄉村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的情形
結論
第七節 九一八以後的教育思想
(一) 民族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的情形
一 實施趨向及方針的頒布
二 理論的建設與爭辯
在民族教育思想範疇內產生的各種教育主張
一 國難教育
二 非常時期教育
三 救國教育
結論
(二) 生產教育思想
背景及其起源
演進情形
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生產教育
結論
第八節 近代教育思想的特點
第十二章 中國教育思想總結
第一節 原始時代的教育思想
第二節 封建時代的教育思想
第三節 半殖民地的教育思想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二十六年[1937]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40-092/1
主題
InfoField
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40-09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455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9:42,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9:42, 11 June 2023802 × 1,435, 485 pages (15.6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中國教育思想史 (1/1) by 任時先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5862,70185; 民國圖書.8; 中國教育思想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