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4jh006550-72241 漢譯西洋歷史.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1,087 × 1,437 pixels, file size: 34.66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91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漢譯西洋歷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日〕本多淺治郎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漢譯西洋歷史
Publisher
導文社[總發行者]
Description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上古史
第一章 世界開闢說及有史以前之概略
星霚說
人類之起源
歷史以前之概略
人類職業發達之次序
世界最古之開明國
第二章 埃及
埃及概論
歷史
教宗
學術
建築
第三章 希伯來人
希伯來人之特長
建國以前
隆盛時代
衰頹時代
第四章 腓尼西亞人
腓尼西亞人之特長
拔爾教之傳播
歷史
製造文字
第五章 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斯兩河沿革諸國
美索不達米文明之概況
加勒邸即前巴比倫國
來西里亞之勃興
亞西里亞帝國之編制
亞西里亞之滅亡
巴比倫之隆盛
第六章 波斯帝國
居魯士大王
岡庇士
波斯帝國之編制
陸海軍
波斯之宗教
第七章 希臘人概論
地形及殖民
國名及境域
工商業
赫勒人之結合及分裂
宗教
宗教同盟
祭典
神托
第八章 希臘人之移徒及殖民
希藏人種之別
鐸利亞人之移轉
海外殖民
第九章 斯巴達之勃興
人民三階級
來喀瓦士之法
政體
米西奈之徵服
亞爾加的亞之徵服
亞莪之膺懲
第十章 雅典之發達
雅典之王政
達拉固之嚴法
梭倫之立法
政治機關
庇士多辣妥之勃興
庇士多辣妥之治績
庇士多辣妥死後之事變
哥黎底尼之改革
第十一章 波斯戰爭
波斯戰爭之原因
大流士遠征失敗
波斯雅典互整軍備
澤耳士親征
西門媾和
第十二章 雅典之霸業
特羅同盟
比哩吉時代
比哩吉之政策
比哩吉之奢華
第十三章 伯羅奔尼撒戰爭
戰爭之原因
雅典之圍
尼施亞休戰條約
西那克沙遠征
媾和條件
第十四章 希臘之文明
希臘文明之特色及原因
文學
哲學
藝術
第十五章 波斯交涉及德巴斯之霸業
波斯之內亂
哥林多戰爭
安答西達之媾和
德巴斯之霸業
第十六章 馬基頓之霸業 亞歷山大大王
馬基頓之勃興
神聖戰爭
哥林多之會合
希臘衰弱之原因
亞歷山大大王之南征北代
亞歷山大大王之東方遠征
亞歷山大大王之計畫
第十七章 希臘世界
亞歷山大大王崩後之大亂
希臘馬基頓國
敘里亞國
埃及國
帕提亞之勃興
第十八章 古代歐羅巴洲之形勢
文明之地方
古尼哥拉丁人
克爾基人
日耳曼人
第十九章 羅馬人概論
意大利附近之居民
羅馬人之血族
羅馬人之特性
羅馬之發達
第二十章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之期間
社會之組織
統治機關
軍隊
第二十一章 共和政治初期(貴族平民之軋轢)
共和政府之憲法
羅馬內訌之原因
平民第一次分離
十二銅表
平民第二次分離
斯後之改革及果結
第二十二章 共和政府統一意大利
奧盧人之侵
意大利中部諸族之徵服
南意大利之徵服
共和政府之情況
征服地之編制
人民之區別
第二十三章 波伊尼戰爭
羅馬與加爾達額
加爾達額之國情
第一次波伊尼戰爭
羅馬海上勢力之振興
北意大利征服
哈美得家之西班牙經略
第二次波伊尼戰爭
媾和條件
第二十四章 東方征伐
馬基頓之徵伐
希臘之徵服
馬基頓之平定
第三次波伊尼戰爭
領地之編制
境域擴大之結果
第二十五章 共和政府之內訌
內訌之原因
格拉古兄弟企圖改革國政
羅馬形勢變動之朕兆
約格達戰爭
深不爾人及迢頓人
意大利戰亂
兵制變更與公民權擴張
馬黎與蘇拉之交爭
第一次覓的里達提戰爭
兩黨之軋轢
蘇拉之專制
第二十六章 第一次三頭政治
繃標之勃興
第一次三頭政治組織
甲拉蘇之東方經略
愷撒之徵服奧盧
繃標
兩雄之交爭
愷撒之天下統一
愷撒之治績
第二十七章 第二次三頭政治
第二次三頭政治之建設
屋大維與安多尼之交爭
奧古士都之尊號
第二十八章 羅馬帝國之概況
一 內部之概況
政體之變更
議會之改革
國都之繁榮
二 領土與邊境之防禦
領地之編制
內部與領地之經濟關係
北邊防禦
東境紛爭
三 羅馬之文物
教育
錫西羅時代
奧古士都帝時代
銀時代
第二十九章 羅馬帝國隆盛時代
提白流之暴政
尼羅之虐政
尼羅帝殂後之紛亂
非斯巴先之治績
第度脫米山之治績
大喇壞之偉來
哈的練及安敦彪斯之治績
馬古奧勒流
第三十章 基督教之傳播
羅馬帝國內之諸宗教
基督教之起因
耶穌基督
著名之高弟
嚴罰基督教徒之原因
著名之嚴罰者
君士坦丁大帝之採用基督教
基督教之中樞
著名之宗祖
第三十一章 羅馬帝國之衰運
一 內部之腐敗
二 外部之形勢
新波斯國之交涉
日耳曼人種之勢力
三 羅馬帝國之分裂
戴克里先之分割
君士坦丁帝之統一
帖疴多削帝之分割
第三編 中代史
中代之概觀
第一章 日耳曼人種之大移轉
日耳曼人種之住地
西峨特族之運動
匈奴之侵入
汪德羅不勻艮、其他諸族、之運動
阿非利加之汪德羅王國
耿息力之蹂躪羅馬
西羅馬帝國之滅亡
東峨特族之運動
法蘭克人之運動
盎格魯、撒遜人
大移轉之結果
第二章 東羅馬帝國
東羅馬帝國之概況
征伐波斯
征伐阿非利加之汪德羅王國
征服意大利
羅馬法典之編纂
宗教之勅定
蠶業之獎勵
入斯底尼安帝崩後之事變
第三章 回回教徒之勢力
撒拉斯人之勃興
謨罕默德教之主義
撒拉斯帝國之創立
撒拉斯帝國之分獸及文明
第四章 沙爾大帝之帝國
加魯今朝之勃興
沙爾大帝之徵伐外國
帝國編制
沙爾大帝時之教會
沙爾大帝之獎勵學術
帝國之分裂
第五章 諾爾曼人之運動
運動之概況
法蘭西諾曼的公國
大尼人之侵入英吉利
駕奴特大王之徵伐英吉利
大尼人之擊退
諾爾曼康格斯
維廉王之統治策
維廉王之對於都會
諾爾曼康格斯之結果
意大利南部之諾爾曼王國
第六章 德意志人種之神聖羅馬帝國創立
加魯令家之末路
屋多大帝之偉業
屋多大帝之即位
德意志皇帝表略說
第七章 中代上半期歐羅巴社會之狀態
封建制度之發達
主從之關係
下等人民
文明之進步
脫俗主義之流行
第八章 羅馬法王之權勢發達
羅馬法王之起源
教會之分裂
加魯令家及德意志皇帝與法王之結托
皇帝與法王之爭論
窩牧之媾和
法王黨與皇帝黨
法王伊諾森第三
第九章 十字軍
土耳其人與撒拉斯人
土耳其人與東羅馬帝國
彼得之遊說
第一次十字軍
第二次十字軍
第三次十字軍
第四次十字軍
小兒十字軍
第六七次十字軍
西班牙之十字軍
第十章 十字軍之影響
武士道之發達
商工業之發達
威尼斯之盛衰
熱那亞之盛衰
漢撒同盟
人智之開發
第十一章 英吉利與法蘭西
領土之關係
腓立波與力查之爭
腓立波與約翰之爭
英吉利立憲政治之始基
法蘭西之王權擴張
第十二章 德意志皇帝之權力衰頹
大虛位時代
哈布斯堡家之勃興
帝位相守之內亂
金法
無政府
意大利諸國之獨立
瑞士同盟之發端
第十三章 羅馬法王之權力衰頹
腓立波第四與薄尼哈斯第八之爭
巴比倫抑待
法王於德意志英吉利之權力衰頹
宗教改革之先導者
匈斯戰爭
第十四章 歐羅巴東部之形勢及東羅馬帝國滅亡
蒙古人之侵入
蒙古人之諸王國
干都蠻突厥人之勃興
巴牙屑與鐵木兒
東羅馬帝國之滅亡
土耳其帝國編制
第十五章 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之原因
百年戰爭第一期
布勒達之媾和
法蘭西之內訌
士倫之媾和
疴爾良城之圍
百年戰爭之影響
第十六章 歐羅馬西部諸國之中央集權
封建制度衰微之原因
法蘭西中央集權
英吉利之薔薇軍
西班牙之統一
分裂之意大利
德意志之不統一
第十七章 航海發見
航海發見之原因
葡萄牙國之勃興
東印度新航路之發見
亞美利加發見
葡萄牙人之東洋貿易
最初之周航地球
西班牙人之徵服墨西哥
西班牙人之徵服秘魯
航海發見之結果
第十八章 文運復興
文運復興之由來
意大利之文運復興
英吉利之文運復興
法蘭西之文運復興
第三編 近代史之一
第一期 宗教改革時代
第一章 國力平衡爭論之發端
意大利之形勢
法蘭西沙爾第八王之侵入意大利
法蘭西路易第十二王之侵入意大利
路易第十二王之占領北意大利
擊退法蘭西軍
哈布斯堡家之隆盛
第二章 宗教改革發端
基督教形勢
宗教改革之原因
馬爾丁路得
路得之後援
窮牧會議
第三章 沙爾第五帝與佛朗西士第一王之戰爭
沙爾帝與佛朗西士王交爭之原因
第一次戰爭
德意志宗教改革之紛擾
第二次戰爭
沙爾帝與宗教改革派
諾爾痕堡之媾和
第三第四兩次戰爭
第四章 德意志以外大陸諸國之宗教改革及舊教反動
瑞士宗教改革
法蘭西宗教改革
斯堪狄納雅諸國之沿革
丹抹宗教改革
羅馬舊教之反抗
第五章 英進利宗教改革
顯理第八王初期
顯理第八王與宗教改革派
廢后紛議
英吉利教會獨立
第六章 斯馬爾高戰爭
新舊兩教之形勢
戰爭事由
戰爭顛末
澳斯堡宗教媾和
法蘭西軍勝與沙爾帝之隱退
第七章 西班牙盛時
沙爾第一王時代之西班牙
腓立波第二王
法蘭西軍敗績
土耳其艦隊破滅
東並葡萄牙
西班牙之衰微
第八章 荷蘭共和國獨立
尼達蘭之形勢
反亂事略
尼達蘭保護者
反亂初期之失敗
來丁之圍
共和政府之設立
維廉暗殺
英吉利軍來援
戰爭之終局
第九章 英吉利之新教全勝
愛德華第六王時代
馬利之治
依得薩伯時代之概觀
依得薩伯之改革宗教
英吉利法蘭西蘇格蘭西班牙之關係
馬利之品性與非運
腓立波第二王之攻依利薩伯
第十章 法蘭西之宗教內亂
顯理第二之治
介斯兄弟之執權
戰亂之開始
調和派之成功
三顯理之交爭
南的勅令
黎塞留之勃興
第十一章 三十年爭
匪地難多第一帝及馬西密憐第二帝時代
盧達福帝及抹的亞時代
波希米之反亂
波希米孚爾都期
丹抹乾涉期
瑞典干涉期
法蘭西瑞典干涉期
西發里之媾和
第十二章 歐羅巴以外之白人種
舊世界與新世界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人之東洋貿易及布教
葡萄牙西班牙之拓殖新世界
荷蘭英吉利法蘭西人之東洋貿易
荷蘭英吉利法蘭西之拓殖新世界
白人種之至日本
第十三章 學術之進步
物理學天文學
哲學
政治學及法律學
醫學
文學
第四編 近代史之二
第二期 武斷王政時代
第一章 英吉利革命
惹米斯第一王之治
惹米斯王與國會衝突
沙爾第一王之失政
革命之事由
戰爭中重要事件
國會之分裂
獨立黨全勝
愛爾蘭及蘇格蘭之徵服
克林威爾之內治
克林威爾之外交
王政復古
沙爾第二王之治績
二大政黨
名譽革命
第二章 路易第十四土隆時代
黎塞留之進取政策
馬撒倫之政策
古爾經爾之富國策
路易第十四王之隆運
比利時戰爭
荷蘭戰爭
孚爾都戰爭
第三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之原因
戰爭中名將軍
戰爭之概況
鳥的利克之媾和及結局
第四章 俄羅斯之勃興
俄羅斯建國之沿革
欽察國之盛衰
墨斯科建大公國
宜萬第三帝之成功
宜萬第四帝之治績
羅馬哪家之推戴
彼得大帝之幼時
彼得大帝之志望及性格
彼得大帝之將略
彼得大帝之遊歷
彼得大帝之改革內政
第五章 歐羅巴北方大戰爭
歐羅巴北部之形勢
沙爾第十二王
彼得大帝之宏謀
沙爾王之徵伐
沙爾王之末始
北方大戰爭之終結
第六章 普魯士王國之勃興
巴郎丁堡侯國之發達
普魯士侯國之由來
大選舉公弗勒得力維廉
細勒西亞爭議
普魯士王國之創立
弗勒得力維廉王之治
弗勒得力大王之幼時
第七章 墺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女子繼承之勅令
英吉利法蘭西兩國之狀態
弗勒得力大王占領細勒西亞
巴威略侯之成功
馬利剔理薩女帝之回復運動
弗勒得力大王之再舉
英吉利法蘭西戰爭及戰爭之終局
第八章 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之原因
英吉利與法蘭西
弗勒得力大王之內治外交
高尼都之外交政策
弗勒得力之成功
弗勒得力王之厄運
七年戰爭這終局
七年戰爭之媾和及結果
第九章 波蘭分割
波蘭沿革之概略
波蘭衰弱之原因
加他隣第二女帝之計畫
俄羅斯干涉波蘭
俄羅斯征伐土耳其
俄羅斯與土耳其之媾和
波蘭第二次分割
波蘭第三次分割
第十章 歐羅巴以外之白人種
一 俄羅斯人之經略西伯利亞
侵略西伯得亞之初期
俄羅斯與中國之衝突及締結條約
二 英吉利人之經略印度
莫臥兒帝國之盛衰
法蘭西人之經略印度
克黎夫之偉業
哈斯丁之治
三 亞美利加之法蘭西戰爭
各國在新世界之形勢
亞美利加法蘭西戰爭
戰後殖民地之形勢
四 北亞美利加合眾國之獨立
殖民之反抗會議
獨立戰爭
中央政府之設立
第十一章 學術之進步
學術之概況
理化天文數學
經濟學
英吉利文學
法蘭西文學
哲學
第五編 近代史之三
第三期 革命時代
第一章 法蘭西革命之原因
主權衰弱
民權自由之新思想盛
經濟平平均
財政困難
財政整理之失敗
全級議會之召集
第二章 法蘭西革命初期(國民議會)
法蘭西革命之發端
國王第二次屈讓
伯爾塞悠之攻擊
新憲法
國王逃走
第三章 法蘭西革命第二期(立法議會)
立法議會議員之派別
歐羅巴諸國之態度
立法議會之主戰
過激黨之勢力增進
德意志聯合軍戰爭開始
國王固禁
九月殺戮
德意志聯合軍退卻與法蘭西革命軍之大成功
第四章 法蘭西革命第三期(國民公會)
國民公會議員之派別
國王死刑
歐羅巴第一次大同盟
及倫大黨之滅亡
恐怖時代開始
外敵擊退
國內之反對黨撲滅
過激黨同志相攻
第五章 法蘭西革命之終期(指揮官政府)
穩和主義之勝利
歐羅巴第一次大同盟之分散
指揮官政府之組織
拿破崙之勃興
指揮官政府之三軍
法蘭西內政之困難
英吉利之態度
拿破崙遠征埃及
第二次歐羅巴大同盟與法蘭西之危急
第六章 執政政府
執政政府之組織
拿破崙之對第二次大同盟
英利吉之反對
海事中立同盟
拿破崙之內治
第七章 第一法蘭西帝國(拿破崙帝之全盛)
第三次歐羅巴大同盟
答拉克牙之戰
墺斯的之戰
第三次歐羅巴大同盟失敗之結果
普魯士國之破壞
大陸制度與英吉利之舉動
易置諸王及半島戰爭
墺地利最後之舉兵
普魯士志士之畫策
拿破崙帝之全盛
第八章 拿破崙帝之失勢
拿破崙帝威權失墜之原因
俄羅斯法蘭西之衝突
拿破崙帝侵俄之失敗
第五次歐羅巴大同盟之對拿破崙帝
聯合軍侵入法蘭西
處置拿破崙帝及戰後列國會議
拿破崙百日帝
大亂之結果
第九章 歐羅巴以外之白人種
一 北亞美利加合眾國之發達
憲法制定之形勢
英吉利戰爭之原因
戰爭之概況
干的媾和
戰後合眾國之形勢
二 新世界西班牙領之獨立
西班牙領土獨立之原因
殖民諸國之獨立
第十章 學術技藝
學理之實地應用
德意志之學術
英吉利之學術
法蘭西之學術
美術之進步
第六編 第十九世紀史
第十九世紀之特質
第一章 維也納會議
著名議員
會議之經過
決議之要領
維也納會議之結果
第二章 神聖同盟有力時代
神聖同盟之組織及主義
梅特涅之內治政策
梅特涅對於德意志聯邦之政策
梅特涅之外交政策
對於神聖同盟之反抗
希臘獨立之企圖
希臘人之舉兵
諸國之干涉
俄軍進擊土耳其
希臘之獨立
第三章 七月革命及其影響
路易第十八王之治
沙爾第十王之治
七月革命
比得時之獨立
影響及德意志大利
波蘭獨立運動之失敗
英吉利之舊教自由法
英吉利之國會改造
英吉利憲章黨之運動
第四章 二月革命
腓立波王之成功
平民國王政策變更與反對黨之勃興
西班牙結婚之譎謀
瑞士事件
選舉權擴張問題
二月革命之爆發
假政府與官立工場
新議會與官立工場
第五章 二月革命之影響
墺地利之騷亂
巴拉克及維也納之反亂平定
匈牙利之反亂及鎮定
意大利諸州之反亂及鎮定
普魯士及德意志諸州之騷擾
佛朗渡會議
石勒蘇益克疴斯丁之反亂
英吉利之搖動及殺物令廢止
千八百四十八年革命之結果
第六章 法蘭西第二帝國之建設
路易拿破崙之勃興
大統領之人望
猛斷政略
皇帝選舉
第七章 土耳其爭議及克利米戰爭
土耳其埃及之紛爭
列國之干涉
耶路撤冷之爭議
列國之聲援
多腦河方面之戰
克利米半島之進擊
西巴士多卜包圍
巴黎媾和
第八章 意大利統一戰爭
維多利以馬弩利之人望
加富爾之畫策
法蘭西撒丁同盟
宣戰與列國之態度
墺利地軍之失策
法蘭西軍之進擊
索希利那之戰
非拉弗朗加之講和
撒丁並有中意大利四州
加利法的之遠征南意大利
撒丁之併吞南意大利
第九章 墺地利與普魯士之戰爭
普魯士墺地利之軋轢
意大利統一戰爭後墺地利之形勢
普魯士軍備擴張之爭議
畢士麻克之鐵血政策
畢士麻克對於墺地利
丹抹與石勒蘇益克疴斯丁
丹抹戰爭
石勒蘇益克疴斯丁爭議
畢士麻克之斷行
兩國列陣之方略
德意志西南方面之戰況
意大利方面之戰況
伯涅特克與毛奇
普魯士軍侵入波希米
塞佗瓦之戰
力撒島之海戰
德意志西南方面戰爭之終局
巴拉克之講和
戰勝後之普魯士
戰敗後之墺地利
第十章 法蘭西普魯士之戰爭
對丹抹之失敗
對德意志之失敗
盧森堡爭議
法蘭西及普魯士之戰備
西班牙之反亂
西班牙王位爭議
法蘭西之宣戰
列國之態度
法蘭西軍之列陣
普魯士軍之列陣
戰爭開始及麥馬韓敗走
普魯士本隊之前進
麥教之城守與其合圍
師丹之降
巴黎之圍攻
媾和議
伯爾憲悠之媾和
德意志帝國之再興
法蘭西第三共和政治
意大利統一之完成
西班牙王位爭議之解決
第十一章 俄羅斯與土耳其之戰爭
俄羅斯之國情
土耳其之國情
俄士戰爭之原因
列國對土耳其之利害關係及其政策
俄羅斯宣戰及列國中立
俄土兩國之列陣
俄羅斯本軍渡多腦河
巴爾幹山附近之戰況
伯勒布那之擊攻
俄羅斯別軍之戰況
桑斯帖弗諾之媾和
英吉利墺地利之異議
伯林會議
第十二章 伯林會議後歐羅巴之政界
一 國際關係
三帝同盟
三國同盟
二國同盟
英吉利之優勢
中日戰爭及於歐洲之影響
同盟之變動
日俄戰爭及歐洲之影響
二 革命運動
社會黨及共產黨
德意志之社會黨
俄羅斯之盧無黨
三 軍事
陸軍之整備
海軍之進步
戰時萬國公法
赤十字社
第十三章 歐羅巴以外之白人種
一 合眾國之發達及南北戰爭
合眾國領士之擴張
南北戰爭之開始
水軍之游擊
兩軍互沖首都
格蘭多沙滿兩將軍之戰績
南北戰爭之終局
墨西哥事件
亞拉斯加購入
委內瑞辣解決
古巴島之反亂
合眾國之干涉
亞美利加西班牙戰爭
菲律賓群島之攻擊
媾和條件
並有布哇
巴拿馬運河之計畫
二 英人經略印度之大成
征略印度全部
土人之叛亂
英政府之直轄
三 俄羅斯之經略東方
繆勒維夫之經營
俄人之經營極東
日本俄羅斯之爭窺滿韓
四 俄羅斯侵略中亞細亞及與英吉利衝突
侵略初期之失敗
侵略之成功
伊犂事件
俄羅斯英吉利之衝突
五 法蘭西之東洋侵略
附英吉利法蘭西之攻擊中國
法蘭西之窺中國後印度
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入犯我國
法蘭西經略安南
六 阿非利加分割、南亞美利加諸國及太平洋諸島
阿非利加之概況
英吉利之經略埃及
波牙戰爭
法蘭西人之經略
南亞美利加諸國
太洋洲
第十四章 第十九世紀進步之概況
顯著之新學說
科學之進步
學理應用之進步
教育及慈善事業
哲學
史學
文學
美術
結論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清宣統二年[1910]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G634.52/7
主題
InfoField
世界史
中圖分類
InfoField
G634.52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4,770,99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3:41,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3:41, 25 April 20231,087 × 1,437, 919 pages (34.66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漢譯西洋歷史 (1/1) by (日)本多淺治郎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4jh006550,72241; 民國圖書-PD2022.4; 漢譯西洋歷史)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