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0203-82151 財政學與中國財政.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75 × 1,210 pixels, file size: 31.41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594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財政學與中國財政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馬寅初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財政學與中國財政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Description

內分超然主計與聯綜組織、中國稅制與賦稅體系、賦稅各論、徵實與專賣、公債、地方財政等8編,強調應根據中國社會環境與歷史背景研究經濟理論

目錄
自序
一 「一般理論」之輪廓與凱恩斯學派之主張
(一) 不自願失業之存在
(二) 生產投資與儲蓄
(三) 邊際消費傾向與資本的邊際效能
(四) 利率政策
(五) 儲蓄者與投資者是兩個不同之人
(六) 公共工程與赤字預算
(七) 如何達到充分就業(在生產要素流動性甚大之假定下)
(八) 在極端資本主義的國家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為恐慌之最大的原因
二 凱恩斯的「一般理論」與凱恩斯學派的主張於中國是否適用?
(一) 中國農村中無所謂自願失業與不自願失業之分
(二) 儲蓄者與投資者在中國農村中同是一個人
(三) 邊際消費傾向與資本的邊際效能
(四) 利率政策
(五) 生產要素的流動性與充分就業
(六) 分配不均貧富懸殊
(七) 恐慌
(八) 公共工程
(九) 赤字預算
三 結論
第一篇 超然主計與聯綜組織
第一章 預算之編制核定與審議
一 預算統制與主計三聯制
二 預算的編造與統制仰仗於會計統計的地方
三 決算的成立亦仰仗於會計與統計
四 五種會計與五種預算
五 辦實物預算亦非有統計不可
六 預算問題的討論集中於下列三點
(一) 誰編預算(編制預算之權責應誰屬)?
(甲) 主張編制預算之權責應屬於主計處
(乙) 主張編制預算之權責應屬於財政部
(丙) 余的意見
(二) 何時編預算?
(甲) 二十六年預算法中所規定的預算編製程序
(乙) 以上預算編製程序之缺點
(丙) 編制預算最敏捷的通則
(丁) 三十七年治修正預算法
(戊) 假預算
第二章 預算之編制核定與審議(續)
六 預算問題的討論集中於下列三點(續)
(三) 怎樣編預算?
(甲) 我國以往編預算的方法
(乙) 編制預算需要三種參考資料與五項原則
(子) 第一項原則——注意預算的彈性
(丑) 第二項原則——預算與行政計劃配合
(寅) 第三項原則——估計歲入歲出的標準
(卯) 第四項原則——革除「虛收實支」「實收虛支」及「虛列收支」的弊病
(辰) 第五項原則——采量入為出呢抑量出為入呢?
(丙) 入不敷出時預算應如何補救
(子) 統籌支配與經費流用
(丑) 預備金制度
(1) 第一預備金
(2) 第二預備金
(寅) 追加預算
(1) 追加預算的含義
(2) 追加預算發生的原因
(3) 追加預算的流弊
(4) 公庫制與追加預算
(5) 追加預算之限制
(丁) 編制預算時如何運用百分比
(子) 百分比預算與施政計劃
(丑) 支出預算中之政務別與用途別
(戊) 編制預算應包括什麼?
(子) 生產性支出列入預算
(丑) 近十餘年來我國財政之新轉變
(1) 舍放任主義采干涉主義
(2) 厲行三行二局一庫之專業化
(3) 新舊派的打法(新派的打法造成赤字財政)
(4) 財政收入將以國營事業之餘利為主乎?
第三章 聯綜組織與超然主計
一 行政三聯制與三計制(簡稱三聯與三計)
二 聯綜組織與超然主計的關係
三 聯綜組織之推行
四 以聯綜組織替代一條鞭組織
五 關於超然主計之法規大致粗具
六 聯綜組織下各系統之發展難趨一致
七 國庫充實方可推行聯綜組織
八 超然主計不能完全實現的原因
第四章 公庫制
一 我國公庫制之施行
二 公庫與國庫省庫之區別
三 公庫與金庫之區別
四 公庫之種類
(一) 官廳公庫
(二) 行政公庫
(三) 統一公庫
五 特種基金之處理
六 委託代理制
七 銀行存款制
八 我國公庫制度之演變進步與缺陷
(一) 徵收機關之抵解坐支與撥付
(二) 何為統收統支滿收滿支?
九 公庫金集中管理之例外
十 郵政機關代理公庫
十一 中交兩行曾為名義上之代理國庫者
十二 公庫存款之種類及支款之程序
十三 支票之簽發不能普遍適用
十四 法令之相互牴觸
第五章 審計監督
一 審計監督滲透行政立法與司法監督而行使
二 審計制度之擴大與技術之精進
三 審計部分廳掌理審計事務
四 直接送審之特殊情形
五 就地審計之不澈底
六 政府之活動與職務已由政治推及經濟
七 三種機關
八 公營事業之突飛猛進
九 經濟事業的預算與計劃相配合為總預算之一部份
十 審計應推及於公營事業
十一 公營事業何以遷延預算的編制
十二 公營事業機關帳目的審核
十三 審計監督之鮮成效
十四 充實審計職權
第六章 決算
一 決算為事後之財政終結報告
二 決算之編造
三 聯綜組織的精神表現於決算
四 審核決算時應注意的各點
五 決算之最後審定權應屬於立法院
六 總決賽難成立之原因
第七章 一般對於超然主計與聯綜組織之批評
一 預算不切實際
二 追加預算頻仍
三 機關隨設隨裁隨擴隨縮
四 分配預算改編頻繁
五 機關長官任用之私人橫加阻礙
六 公庫制度只具外形
七 各種報告表冊太多浪費人力物力
八 書面審核無補實際
九 總決算難編
十 主計之超然盡失
十一 最高或上級決策機關的事務過於煩瑣
十二 余的意見——制度駕理想王國之上事實淪十八層地獄之下
第二篇 中國稅制與賦稅體系
第一章 中央稅與地方稅之劃分
一 中央與地方權限之劃分
(一) 中央集權制——大一統制
(二) 省的地位——省級財政取消歸併於中央——結果
(三) 中央與地方均權之呼聲——適應環境
(四) 不實行均權制中央之「集權」必有地方志濫權
(五) 民主政治下之省的地位
二 中央與地方志財政關係可自下列七端觀察之
三 各級政府之稅收應與職務配合
四 國地財政收入如何分配?
(一) 稅源之劃分
(二) 特定稅收之分給
(三) 補助金
(四) 我國補助金與協助金之來歷
(五) 美儒賽里格曼所主張國地稅收劃分的原則
第二章 中央稅與地方稅之劃分(續)
五 歷次地方財政收支系統之演變及其影響
六 近日省財政之地位
七 財政收支系統劃分之進步
八 鄉鎮財政
九 個別稅源應如何劃分?
(一) 歸中央者
(甲) 所得稅
(乙) 關稅
(丙) 鹽稅
(丁) 遺產稅
(二) 歸省者
(甲) 營業稅
(乙) 按成分給制可以補救劃分後之困難
(三) 歸縣市者
(甲) 土地稅
(乙) 契稅
第三章 中國賦稅體系
一 第一種分類——所得稅財產稅與消費稅
二 第二種分類——對人稅與對物稅
(一) 對人稅
(二) 對物稅
(甲) 營業稅
(乙) 土地稅
(丙) 資本稅
(三) 對物稅為對人稅制補助稅
三 第三種分類——直接稅與間接稅
(一) 以轉嫁與歸着為分類之標準
(二) 通常租稅轉嫁的場合
(三) 以彈性為分類之標準
(四) 以公平與普遍為分類之標準
(甲) 直接與間接公平與普遍相互配合之理由
(乙) 如何達到公平與普遍的目的
(五) 中國的賦稅體系表
(六) 最良的稅制應以所得稅為核心以間接稅等補助之
(七) 從反面看(有補助稅而無核心則如何)?
四 現行中央稅制之核心在消費稅系統
五 現行之稅制偏重於財政原則忽略經濟原則與社會原則
第三篇 賦稅各論
第一章 關稅
一 過去的史實
(一) 在過去吾國海關進出口稅則之缺點
(甲) 在過去吾國關稅為完全協定稅
(乙) 過去吾國關稅為渾一稅
(丙) 稅則表太粗
(丁) 貨價亦要協定
(戊) 子口稅之不公平
(己) 陸路減稅
(庚) 四國新約
(辛) 雜貨箱
(二) 修改稅則之困難及關稅自主之奮鬥
(三) 關稅自主之過渡
(四) 施行不完全自主關稅之結果
二 現階段的情況
(一) 關稅征金及海關金單位
(二) 現階段之進口稅則有根本修訂之必要
(三) 走私之可驚
(四) 差別外匯與差別貿易
(甲) 差別外匯
(乙) 差別貿易
第二章 關稅(續)
三 今後之展望
(一) 今後我國應采之關稅政策
(二) 保護關稅之種類與目的
(三) 修訂關稅稅則之技術問題
(甲) 關稅政策與關稅稅則配合起來之技術問題
(子) 單一關稅稅則制
(丑) 複式關稅稅則制
(1) 最高稅則與最低稅則制
(2) 國定稅則與協定稅則制
(乙) 關稅政策與貨品配合起來之技術問題
(四) 今後我國應采單一稅則制呢?抑采複式稅則制呢?
(五) 課稅之標準
(六) 中美關稅與貿易協定
第三章 鹽稅
一 鹽稅制度
(一) 賦稅系
(二) 營業系
二 商專賣制
三 就場徵稅與專賣制之比較
(一) 兩制相同之點
(二) 兩制相異之點
(甲) 就場徵稅
(乙) 專賣制
(三) 兩制在場產上的比較
(四) 兩制在運銷上的比較
四 在戰時新鹽法不能施行之理由
五 專商引岸制因不適應戰時環境而解體
六 鹽專賣制度中之官收問題
七 戰時食鹽之增產
八 鹽專賣制下之鹽價
(一) 場價之核定
(二) 食價之核定
(三) 食價劃一之重要
九 鹽專賣制下之屯儲問題
十 食鹽之零售辦法及其利弊
十一 鹽稅的分析與食鹽負擔之重
十二 從專賣而到自由買賣——就場徵稅
第四章 貨物稅
一 統稅之來歷種類及推廣
二 統稅制性質與徵收統稅制原則
(一) 統稅制性質
(二) 課徵統稅之原則
三 統稅應多設級數
四 貨物稅制之改進與演變
五 統稅與戰時消費稅之關係
六 徵收統稅之方法
七 貨物稅何以采出廠稅與出產稅的形式?
八 貨物稅如何計算?
九 舉辦新稅之困難
十 舉辦新稅不如整頓舊稅與擴大舊稅(以統稅為例)
十一 舉辦新稅應考慮的各點
十二 戰時消費稅之取消
第五章 田賦
一 中國地稅之混亂情形
二 厘定田地等則為整理田賦之首要任務
三 農地與耕地之區別
四 地籍整理
(一) 土地清丈
(甲) 關於土地清丈之技術問題
(乙) 由清丈重劃而發生之種種問題
(子) 土地重劃後之補償問題
(丑) 土地清丈後之所有權確定問題
第六章 田賦(續)
四 地籍整理(續)
(二) 土地陳報
(甲) 浙江辦理土地陳報之結果
(乙) 各省辦理土地陳報之結果
(丙) 土地陳報有益說
(丁) 總歸戶
(戊) 戶領坵冊(即總歸戶)與坵領戶冊
(己) 推收
五 契稅稅率高罰則重影響了推收
六 限田制
七 合作租田制
第七章 厘金與營業稅
一 厘金之起源與種類
二 厘金之不可不裁
三 以營業稅替代厘金
四 營業稅與厘金之比較
五 舊營業稅法所定課徵之標準
六 何以純收益額在地方上不適為課徵營業稅之標準?
七 三十一年之修正營業稅法把純收益一項標準刪除
八 三十六年之營業稅法恢復純收益額取消資本額為課稅標準
九 縣市地方政府之營業牌照稅
十 特種營業稅
十一 新舊營業稅法之比較
十二 營業稅之查估辦法與簡化徵收
十三 普通營業稅之三大缺點
十四 新稅源之開關
十五 以交易所之交易稅補普通營業稅之缺點
十六 普通營業稅(一般交易稅)何以有存在之必要?
第八章 所得稅
一 所得稅起於戰時
二 我國之分類所得稅
(一) 所得稅暫行條例下之分類所得稅
(二) 三十二年所得稅法之重大修正
(三) 三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公布的修正所得稅法
(甲) 誰是納稅義務人
(乙) 稅率
(丙) 比例稅率全額累進稅率超額累進稅率
(丁) 法人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分開
(四) 所得稅之徵收方法
三 過份利得稅
(一) 過份利得稅之意義及課徵利得稅之理由
(二) 非常時期過份利得稅條例
(甲) 課稅範圍
(乙) 稅率
(丙) 營利事業過份利得稅之計算法——舉例
(丁) 財產租賃過份利得稅之計算法——舉例
(三) 非常時期過份利得稅法
(四) 對工礦業與商業課以同一之過份利得稅
(五) 所得合資本額百分比為課稅之標準乎?
(六) 所得合資本額百分比與資產重估問題
(七) 資產重估以物價指數為折合之標準乎?
(八) 所利得稅與查帳制度
第九章 所得稅(一續)
三 過份利得稅(續)
(九) 簡化稽徵
(甲) 什麼叫做簡化稽徵?
(乙) 上海工商界反對查帳贊成簡化稽徵的理由
(丙) 簡化稽徵之要點
(丁) 所得稅簡化稽徵的解釋及批評
(十) 三十七年度營利事業所利得稅稽徵辦法
(十一) 本年仍定為過渡時期
(十二) 整個所利得稅制度之不合理
(十三) 合作社與公營事業之免稅問題
第十章 所得稅(二續)
四 分類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
(一) 分類所得稅之目的在收入綜合所得稅之目的在公平
(二) 各國之分類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
(三) 中國之分類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
(四) 財產租賃出賣所得稅
(五) 綜合所得稅中之財產出賣所得與農業所得
(六) 綜合所得稅之減免項目
(七) 綜合所得稅課徵的客體——起稅點太低
(八) 綜合所得稅之稅率及其級數
(甲) 稅率級數及計算公式
(乙) 計算綜合所得稅——舉例
(九) 舉辦綜合所得稅之條件未備
五 三十七年四月一日公布之修正所得稅法
(一) 特種過份利得稅廢止
(二) 關於分類所得稅之修正
(三) 關於稅率之修正
(四) 關於稅級數字之修正
(五) 關於估繳稅款之辦法
(六) 關於稅法之合併
第十一章 遺產稅
一 遺產稅成立之理由
二 遺產稅暫行條例
三 遺產稅法
四 反對遺產稅者的理由
五 總遺產稅制與分遺產稅制
六 遺產包括什麼?
七 遺產之調查與估價
八 屬地主義與屬人主義兼采
九 贈與視同遺產
十 遺產稅稅率
第十二章 復稅與逃稅
一 復稅
(一) 關於遺產稅之復稅問題
(二) 關於所得稅之復稅問題
(三) 關於營業牌照稅之復稅問題
(四) 關於營業稅之復稅問題
(五) 關於通過稅之復稅問題
二 逃稅
(一) 為什麼要逃稅?
(二) 不合法的逃稅
(甲) 由於定義之不確定而逃稅
(乙) 由於通貨跌價而逃稅
(丙) 由於行政效率降低而逃稅
(丁) 由於交易不給發票而逃稅
(戊) 由於法人不課綜合所得稅而逃稅
(己) 豪門資本與官僚資本企圖中的逃稅
(子) 依新公司法公司設立登記采屬地主義
(丑) 修正公司法何以不利於豪門資本與官僚資本?
(寅) 本國公司不營業之源流
(卯) 過去外國人在華營業所得之利益
(辰) 美國反對修正公司法之理由
(巳) 美國反對理由之不成立
(午) 逃稅的途徑不止一個
(未) 國防會議修正公司法重付立法院審議之經過
(申) 外人遵守中國修正公司法之利益
第四篇 徵實與專賣
第一章 田賦徵實徵購與征借
一 田賦徵實須以翔實的賦籍為根據
二 戰時各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辦法要旨
三 抗戰時期田賦徵實之種種利益
(一) 不致引起紛擾
(二) 不致因米價上漲而受田賦上之損失
(三) 不致引起通貨膨脹
(四) 產銷得其平衡
(五) 簡而易行
四 田賦徵實之害
(一) 違背進化原則
(二) 有違農時
(三) 人民負擔加重
五 田賦徵實之弊——糧弊最多糧官最肥
(一) 糧官制舞弊方式——浮收短報攙水攙砂等等
(二) 土地陳報所造成之種種錯誤
(三) 複查丈量土地人員之勒索舞弊
(四) 經辦田賦人員之弄權漁利與鄉鎮人員之朋比為奸
(五) 徵收處之故意延宕以遂其浮收侵吞之伎倆
(六) 徵收處不以簸出的稻穀交還老百姓
六 對大糧戶行累進制
七 對小糧戶應予以種種便利
八 徵購
(一) 糧食庫券
(二) 搭發糧食庫券之流弊
(甲) 增加國庫負擔
(乙) 不利於小糧戶
(丙) 容易引起懷疑心理
(丁) 大糧戶低價收買
九 徵購改為征借
十 糧食之倉儲
十一 平衡供求
(一) 接管及清理積穀
(二) 調查大戶存糧
(三) 糧商登記
(四) 節約消費
十二 棉田徵實
十三 田賦徵實滯納處分
第二章 專賣
一 專賣起於戰時
二 獨占的種類
三 專賣政策之決議實施與一般原則
四 專賣由於間接稅缺乏彈性
五 消費稅盛行之國家適用全部專賣制或局部專賣制
六 專賣與專利之區別
七 專賣與公賣之區別
八 實施專賣應選擇何種消費物品?
(一) 雖重課消費稅而消費數量甚大者生產集中而易於管理收購者
(二) 專賣物品必須擇其無若何彈性者
(三) 專賣物品宜為易於標準化者
(四) 專賣物品為消費物品具有應取締之性質者
(五) 特產品
九 舉辦專賣之主要目的與副目的
十 專賣制之優點
(一) 從財政收入方面觀察
(二) 從國策方面觀察
(三) 從課稅技術上觀察
(四) 從社會利益方面觀察
十一 專賣制之缺點
(一) 公務人員經營專賣事業之不相宜
(二) 專賣需要大量資金
(三) 與民爭利
(四) 專賣物品不能滿足各式各樣之嗜好
十二 專賣物品價格如何決定?
十三 專賣取消之原因
第五篇 公債
第一章 公債與租稅
一 平時的公債問題
(一) 關於公債的新舊學說
(甲) 就學說(租稅中心論者)
(乙) 新學說
(丙) 新學說之基本根據
(子) 經濟飽和論
(丑) 儲蓄超過投資之現象
(寅) 新學說並無危險性
(二) 余對於公債與租稅的意見
(甲) 在緊急時公債與租稅的比較
(乙) 發行公債之利與不利要看當時之實際情形而定
(丙) 發行公債之公平與否要看後世能否得到享受以為斷
(丁) 公債能使人民團結之說是錯的
(戊) 公債可發與否要看由借貸而得之福利是否大於犧牲
第二章 公債與租稅(續)
二 戰時公債問題
(一) 在戰時籌募戰費之主要方法與輔助方法
(二) 租稅公債與紙幣之比較
(三) 公債與租稅在戰時財政上的比較
(四) 在中國的戰時財政上公債與租稅的區別消失
(五) 如何使公債消化
(六) 內國公債不能推銷之惡結果
(七) 內國公債不能推銷之原因
(八) 金公債
第三章 公債
一 公債之分類
(一) 英國公債之分類
(甲) 廣義的與狹義的
(乙) 永久公債與定期公債
(丙) 永久公債與流動公債
(二) 中國公債之分類
(甲) 有確實擔保之內外債與無確實擔保之內外債
(乙) 內債與外債
(子) 北京政府時代之內債與外債
(丑) 中國外債之特色
(寅) 內外債最好相互配合
(丙) 公債與庫券
(子) 債與券的區別
(丑) 關於發行庫券的規則
(寅) 在中國庫券與公債無甚區別
(卯) 用短期庫券來吸收已膨脹之通貨可乎?
(辰) 庫券原是安定金融的辦法不是穩定物價的辦法
(巳) 主張發行短期庫券者之理由
(午) 現在的金融市場與銀本位時代的金融市場不同
(未) 增減存款準備率比較重點現與公開市場買賣有效
(申) 港滬投機的猖獗非發行庫券所能撲滅
第四章 公債(續)
二 公債之整理
(一) 無確實擔保內外債之整理
(甲) 在北京政府時代
(子) 整理債務之原則
(丑) 整理債務之範圍
(寅) 整理債務之辦法
(卯) 整理債務之基金
(乙) 在國民政府接收北京政府遺下的債務整理案之後
(丙) 當時余對於整理的意見
(二) 國民政府對於內債之整理——統一公債
(甲) 統一公債發行之原因
(乙) 統一公債不減息之理由
(丙) 統一公債發行之辦法
(丁) 公債減息之要求
(戊) 公債減息之辦法
(己) 統一公債之真正用意
(三) 省公債之接收與整理
第六篇 地方財政
第一章 地方財政
一 何謂地方?
二 關於縣市自治財政之各國立法例
三 依綱要縣級預算之編制執行與考核
四 縣預算中的虛收實支實收虛支與虛收虛支
五 縣財政收不敷支之原因
六 其他預算外之支出
七 新縣制下管教養衛四項支出的比較
八 地方財政其他的缺點
(一) 營業稅未能發揮大效果
(二) 縣市財政制度缺乏完整精神
(三) 審計機構尚未遍設於全國各縣
九 田賦徵實歸縣市接收可以使縣市財政趨於平衡否?
十 地方事業何以要歸地方民眾自己去辦?
第二章 地方財政(續)
一 縣財政之五項稅收
(一) 屠宰稅
(二) 土地改良物稅(房捐)
(三) 營業牌照稅
(四) 使用牌照稅
(五) 筵席捐與娛樂捐
二 地方稅收在法律規定範圍以內何以應予地方以斟酌實施之權?
三 營業牌照稅與使用牌照稅實是規費性質
四 全部土地稅歸縣兩種牌照稅歸省的主張
五 從國稅中撥給縣市之稅收
(一) 財政收支系統實施綱要
(二) 三十一年後縣市之重要稅源
(三) 三十五年後新縣制下縣市之重要稅源
六 中央對縣市之補助金
七 所謂因地制宜稅
第七篇 其他問題
第一章 稅務機構的調整
一 對於稅務機構的一般輿論
二 徵收機構之種種弊病
三 財政部擬訂的統一徵收辦法
四 中央稅務機構依然分立
五 調整為名任用私人
六 稅務機構裁併之經過
(一) 主張裁併者之理由
(二) 反對裁併者之理由
七 徵收機構應如何統一——統一於何一級政府?
(一) 徵收機構併入縣市政府組織之內
(二) 各縣市設立稅務局直隸於省
(三) 自中央以至省縣市建立一個統一徵收機構系統
八 由中央控制的統一徵收機構能否節省經費增加便利?
九 調整徵收機構的兩全之道
第二章 攤派與貪污
一 攤派
(一) 攤派制之缺點
(二) 何以商人要求攤派
(三) 包征制用於屠宰稅
(四) 包征制弊多於利
(五) 攤派與苛雜孰利?
(六) 各式各樣之攤派——要錢、要物、要力、要命
(七) 規費與陋規之區別
二 貪污
(一) 貪污之形形色色
(二) 刑法對於貪污之處分
(三) 大貪污盡漏法網
第八篇 結論
中國財政制度的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
一 治人而食於人的勞心者與食人而治於人的勞力者
二 粉飾的憲政解除不了人民大眾的痛苦
三 確能為人民說話爭利的第一屆國民參政會
四 歷代的開國帝王利用人民的力量為自己打天下為士大夫階級維持權益
五 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並促士大夫自覺
六 國民黨領導國民革命所以失敗的原因
七 以上所得的結論用統計數字證明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七年[194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F812.96/564/:1-:2
主題
InfoField
財政
中圖分類
InfoField
F812.96
載體形態
InfoField
2冊([47],531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23:15, 11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23:15, 11 June 2023875 × 1,210, 594 pages (31.41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財政學與中國財政 (1/1) by 馬寅初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0203,82151; 民國圖書.8; 財政學與中國財政)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