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275-89717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58 × 1,227 pixels, file size: 27.2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13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國民革命軍戰史編纂委員會編]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
Publisher
[國民革命軍戰史編纂委員會]
Description

第1輯分3卷(每卷1冊),第1卷介紹國民革命軍起源至1925年諸戰役,第2卷介紹該軍出師北伐,第3卷介紹1927年至1928年該軍諸戰役

目錄
卷一 革命軍起源至民國十四年諸戰役
第一篇 引言
第一章 革命軍之起源
一 辛亥以前國勢
前清末葉之國勢
革命運動
我國在國際上之地位
太平天國之失敗
二 總理誕生
三 辛亥以前革命諸役
廣州之役
惠州之役
二次廣州之役
長沙之役
萍醴之役
潮惠欽廉之役
鎮南關之役
欽廉上思之役
河口之役
安慶之役
廣州新軍之變
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四 辛亥革命戰役
革命運動及釀成
武昌起義及其戰拒之經過
各省響應
湖南光復
陝西光復
江西光復
山西光復及吳祿貞被刺
雲南光復
江蘇光復
浙江光復
廣東光復
福建光復
南京光復及其他
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孫總理當選臨時政府大總統
南北議和之經過
北方將領通電贊成共和
清帝退位
臨時政府北遷
袁世凱當選大總統
第二章 北伐及東征
一 癸丑討袁之役
討袁之原因
袁軍大舉南下
江西獨立及其失敗之經過
湖南獨立失敗
南京兩度獨立及失敗
上海獨立之經過及其失敗
安徽獨立之倏起倏減
粵閩獨立之經過
二 丙辰帝制戰爭
袁世凱帝制自為
雲南組織護國軍起義討袁
貴州獨立討袁
袁政府軍事行動
討袁軍入川先後戰況
敘州瀘州之旋克旋失
廣西獨立
廣東被迫獨立
民黨反龍
粵桂妥協
岑春煊就都司令職
滇黔桂粵四省聯合
兩廣籌備北伐
滇桂粵三省護國聯合軍之由來
浙江獨立之經過
兩湖之獨立運動
陝西獨立
四川獨立之波折
三 西南護法諸戰役
張勳陰謀復辟
段祺瑞馬廠誓師
孫總理南下護法
孫氏當選為軍政府大元帥
北軍入湖南
湖南獨立
兩廣出兵援湘
北軍戰敗求和
浙鄂自主
北軍入鄂
三原起義
桂系在粵陰謀
粵軍入閩
軍政府改組孫大元帥辭職
南北議和未成
粵軍回粵逐桂
廣東成立
正式政府孫總理當選大總統
桂軍侵粵失敗
四 孫大總統出師桂林
北伐軍準備入湘
陳炯明阻撓北伐
陳逆附北謀亂
五 十一年北伐諸役之概要
北伐軍入贛
飛機隊參加北伐
陳逆叛變之經過
北伐軍回粵靖亂
北伐軍分退閩桂
許崇智部入閩成立東路討賊軍
六 十二年平定廣州之役
討叛戰事之經過
沈鴻英陰謀敗露
孫大元帥回粵組織大本營
沈逆復叛
附錄 古應芬之孫大元帥東征日記
第二篇 奠定革命軍策源地
第一章 黨軍之肇基
一 黨軍成立前之革命環境
二 黃埔軍官學校之創立
創立時主要人員
組織與訓練
最初革命工作
三 教導團之編練
編組及訓練
黨代表制及其系統與職權
第二章 廣州商團事變
一 商團購械謀變
二 事變之平定
第三章 民國十三年之北伐及總理北上
一 北伐會議與宣言
二 建國大綱之規定及編組建國軍
三 總理督師韶關
四 建國軍入贛告捷
五 譚延闓指揮北伐
方本仁來歸復叛
建國軍回粵
六 總理北上
總理離粵之處置
總理在津京之力疾奮鬥
第四章 第一次東征
一 戰前敵我兩方之策畫
東征起因
陳逆組救粵軍圖犯廣州
滇粵聯軍計劃東征
校軍參加作戰
肅清廣九路
二 淡水之役
戰前敵我兩方軍事配備
校軍攻克淡水
三 進攻平山海陸豐
進攻平山計劃
白芒花會議決進攻海陸豐
四 平定潮汕
逆軍遣逃潮汕
收復潮汕計劃
五 林虎反攻
林虎句結楊劉
反攻計劃
六 棉湖之戰
校軍回師迎擊林虎
棉湖之遭遇戰
激戰經過
戰後情況
河婆會師
七 五華興寧之役
追敵前進
克復五華
攻下興寧
擊破水口河口之敵
八 逆軍逃亡後地方善後
大元帥逝世
追悼大會
擴充黨軍
蔣校長告誡將士
九 東征時黨軍之特點
黨軍的組織
政治訓練
黨代表
軍隊編制
連坐法
官兵精神及紀律
械精餉充
掃除舊惡習
第五章 廣東靖亂
一 驅逐楊劉
滇楊桂劉蓄謀叛變
討伐經過
各方作戰概況
二 鞏固廣州
成立正式政府
肅清反動勢力
編組國民革命軍
第六章 第二次東征
一 第二次東征之發生
二 東征軍作戰計畫
三 進攻惠州
敵我兩軍之狀態
我軍攻擊之經過
四 進攻潮梅
敵軍情況
各縱隊作戰之經過
第七章 平定南北路
北路熊克武謀變及平定
南路鄧本殷附叛及肅清瓊崖
卷二 革命軍出師北伐
第一篇 收復湘鄂
第一章 廣州誓師
一 北伐之目的
北伐前世界大勢
國內現狀
軍閥派別及其實力與割據之形勢
二 北伐之準備
梧州會議
兩廣政軍財統一委員會成立
總司令部之組織
各軍之編制
三 出師計畫之策定
初期豫想敵之實力
我軍作戰大方針
敵(吳佩孚)軍作戰大方針
集中計劃
第二章 援湘
一 湘軍之派別
附義派
助吳派
觀望派
二 湘局之變化
湘亂原因及經過
北軍之援湘
我軍第八軍退守衡攸待援
第三章 規復長沙
一 漣水對峙中敵我兩軍之狀態
我軍提早反攻及作戰計劃
吳軍之作戰計劃
二 漣水之戰
敵軍配備概要
我軍攻擊部署
戰鬥成果
三 長沙之役
我軍各路乘勝追擊占領長沙之經過
占領後我軍之處置
第四章 武長路諸役
一 長沙克復後第二期作戰策略
集中地之變更
集中地實施之概況
總司令之前進
郴州預備會議
前敵將領之長沙會議
作戰方策之議定
會議後各軍之移動
長沙會議時之敵情
總司令之敵情判斷
第二期之作戰計劃
二 汨羅江總攻擊
敵軍之配置
我軍之配置
敵陣地及渡河點之偵察
總攻擊訓令及攻擊日期之變更
中央軍之作戰指導
各軍之攻擊部置及其前進運動
汨羅江總攻擊之戰況
汨羅江戰後之追擊
岳州之占領
通城之占領
五里牌之截擊
三 鄂境會戰
吳佩孚之南下及其處置
總司令之追擊訓令
第四軍之攻擊部署
汀泗橋之戰況
第四軍之追擊及各軍行動
賀勝橋決戰之狀況
攻擊計劃及軍之部署
第五章 克復武漢
一 武昌城第一次之攻擊
攻城前我軍之位置
攻城會議及實施
二 第二次攻城
吳佩孚敗後之處置
蔣總司令之攻城計劃
攻城各部隊之處置
攻城之實施
攻城後之處置
三 武昌城之封鎖
封鎖計畫
守城敵軍之配置
攻城軍司令之更迭
封鎖中之攻擊
工兵之爆破作業
飛機之轟炸
守城敵軍之突圍
四 武昌城之克復
守城敵軍之乞和
入城之部署
我軍入城
五 京漢鐵道沿線之戰鬥
漢口之克復
京漢鐵道之追擊戰
武勝關之占領
第二篇 討伐孫傳芳諸役
第一章 對贛大軍之轉進情況
各軍對贛之準備
敵情概況
贛南形勢
孫傳芳之援贛
決策攻贛
作戰計劃
各軍之集中
攻擊開始
克復贛州
占領萍鄉
克復宜春
新喻附近之激戰及克復清江
克復修水
克復銅鼓
克復高安
攻略南昌
放棄南昌之經過
安福之被擾及其他
第二章 南昌會戰
總司令蒞贛督師
敵我情況
克復吉安吉水
克復永豐南豐廣昌
石裡頭之戰
大破敵人於箬溪
各軍渡河
克復新淦
大破敵人於萬壽宮
德安之役
克復樟樹
永修之役
圍攻南昌
攻城作戰
王家鋪之役
南昌撤圍及各軍之狀況
第三章 南潯路諸役之奏功
肅清江西殘敵計畫
撫州之役
德安及馬迴嶺之役
塗家埠蘆坑蛟橋吳城諸役
克復瑞昌九江
收復南昌
克復湖口武穴
第四章 克復福建
何應欽對閩政策
潮汕後防之布置
三河壩之會議
永定之役
周蔭人踰城脫逃
攻克鬆口
曹萬順杜起雲先後歸義
攻克汀漳
海軍協同制敵
我軍進駐福州李生春率部來歸
福建民軍之收編
周蔭人竄浙
李生春異謀發覺就擒
第三篇 定都南京
第一章 規取南京之戰前準備
一 敵情概況
孫傳芳聯軍方面
奉軍及直魯軍方面
豫軍方面(吳佩孚)
二 我軍指導方案
總方略
軍隊區分
部隊集中
作戰部署
後方勤務各部分之設置
第二章 克復浙滬
一 戰前浙滬之形勢
浙滬人士之弭戰運動
夏超倡義
孫傳芳聯奉後之計劃
浙軍加入革命
二 富陽縉雲之戰
敵犯富陽
縉雲之役
三 第十九軍在浙東之戰鬥
紹興集中
迎擊周蔭人
四 湯蘭之役
我軍防守樟樹潭
出擊計劃
占領湯蘭
五 克復杭州
桐廬諸暨之役
我軍入杭
六 浙東收復
四五六縱隊之前進
次第克復浙東
七 攻滬方略與敵我兵力
我軍作戰方略
敵我兵力
八 克復上海
我軍之推進
攻取常丹之戰
底定淞滬之戰
海軍水警之響應
上海民眾之助戰
第三章 江左江右諸役
一 長江下游之形勢
二 江右江左軍部隊之推進
三 收復安慶
四 平定蕪當
蕪湖之役
當塗之役
第四章 會師南京
一 我軍作戰之指導方略
總方略
軍隊區分
集中及作戰計劃
航空隊之指導
後方勤務各部分之設置
二 各路軍之前進攻擊
最近作戰計劃
東路軍之戰鬥經過
江右軍之戰鬥經過
三 平定南京
我軍入京
政府成立
卷三 民國十六年至十七年統一告成諸戰役
第一篇 十六年諸戰役
第一章 清黨
一 中國國民黨容共之經過
二 寧漢分裂
定都南京
湘鄂清共
武漢清共
一 第一次渡江北伐諸戰役
二 北伐作戰計劃
三 第二路軍克復全椒滁州
作戰計劃
戰鬥經過情形
四 第一路軍克復儀徵揚州
渡江前彼我之情形
軍隊區分及戰鬥經過
五 第三路軍攻克蚌埠明光
作戰計劃
戰鬥經過
六 各路軍追擊之役
追擊計劃及各路軍追擊前之位置
第一路軍之追擊
第二路軍之追擊
第三路軍追擊克復徐州
附錄 關於是役命令書告文件
第三章 平漢路西路軍之北伐
西路軍之配備
郾許穎鄭諸戰役
飛機隊參加作戰
第四章 西北軍會師中原
五原誓師
平定兩隴與克復陝西
出師潼關克復洛陽
會師鄭州及鄭徐會議
奠定襄苑及肅清後方
第五章 蔣總司令下野北伐中挫
一 徐州軍事會議及一般之情勢
二 魯南要隘之攻略
蘇魯邊境敵我兩軍之狀況
敵情判斷
攻擊部署
韓莊之渡河攻擊及臨城滕縣之占領
台兒莊戰鬥機嶧縣棗莊之攻略
日照莒縣之占領
臨沂敵軍狀況及第二路軍攻擊計劃
第二縱隊臨沂之圍攻
第四十四軍接攻臨沂及擊退蒙陰敵人
第二路第一二兩縱隊之轉進及臨沂之戰
三 武漢軍東下北伐軍主力之撤回
四 敵軍反攻陷臨徐
五 恢復徐州
攻擊部署
作戰經過
津浦路以西之戰鬥
津浦路東側之戰鬥
隴海路東段之戰鬥
西北軍之會攻
六 國軍背進及淮海附近之戰鬥
七 寶應高郵六合滁州一帶之防禦
八 蔣總司令下野及軍事之布置
第六章 龍潭之役
一 敵我之狀況
我軍之長江防禦配備
敵軍渡河攻擊部署之概要
戰鬥經過
江岸守備部隊之防禦戰
二 我軍東西兩路部隊之援應
西路增援部隊克復棲霞
東路增援部隊之激戰
三 會攻龍潭
攻擊部署及各軍之狀況
攻擊實施
敵軍之崩潰
四 我軍渡江追擊
追擊部署及一般狀況
右翼軍高寶淮陰及鹽阜一帶之攻略
中央軍占領全滁及左翼軍狀況
第七章 北方軍京綏京漢兩路諸戰役
一 北方軍作戰計劃
戰前一般狀況
敵軍兵力編組及配置情形
北方軍之兵力及戰鬥序列
北方軍作戰計劃
二 京綏路左路軍之攻略
三 京漢路右路軍之攻略
右路軍之軍隊區分
正定敵人前進陣地之攻略
新樂附近敵人陣地之攻略
四 右路軍望都會戰
望都附近之遭遇戰
定縣附近之戰鬥
右路軍之轉進
五 涿州守城
六 井陘雁門一帶險要之扼守
右路軍井陘附近防禦配備
左路軍雁門附近之防禦配備及戰鬥
第八章 西北軍隴海線上諸戰役
一 馬牧集之戰鬥
二 蘭封附近第一會戰
敵我一般狀況
西北軍作戰部署
會戰開始
攻勢轉移
追擊犯豫敵人
三 蘭封附近第二會戰
第二會戰之發生
敵我兩軍之作戰部署
會戰初期之狀況
左路軍對敵施行各箇擊破之動作
中路及右路軍之戰況
四 蘭封會戰間豫北支戰場之戰鬥
五 會攻徐州
第九章 第二次渡江北伐津浦路諸戰役
一 戰前敵我兩軍之狀況
二 國軍作戰計劃
三 蚌埠會戰
第一路軍之集中及攻擊部署
第九軍明光紅心鋪之攻略
第十軍第四十軍殷家澗卸甲店一帶之占領
鳳陽及馬鞍山一帶高地之占領
馬鞍山附近敵軍之反攻
臨淮關蚌埠之攻擊
克復蚌埠
攻擊奏功後之布置
四 懷遠之戰
五 徐州會議
會戰前一般狀況
敵方防禦配備
第一路軍之推進
敵軍攻勢轉移
馬關桃山集杜山頭一帶之遭遇戰
第一路軍之出擊
徐三村女媧山馮山頭一帶之攻略
克復徐州
六 江北支戰場之作戰
宿遷敵我兩軍之狀況
第十六軍作戰計劃
攻擊開始
宿遷城之圍攻
克復宿遷
皂河一帶之戰況
第二次占領宿遷
海州第十七軍攻擊計劃
楊集大伊山附近戰鬥
灌雲海州之占領
飛機隊飛赴前方之偵察
飛機第二隊滁州之行動
飛機第一二隊蚌埠之行動敵我飛機空中鏖戰及對徐之轟炸
飛機隊進駐徐州工作之經過
第十章 平定武漢事變
一 唐生智軍東下犯京
二 我軍軍隊區分及對唐作戰方略
三 克復武漢
肅清湘鄂作戰計畫之策定
我軍作戰指導及戰鬥經過
會師武漢唐生智下野
四 海軍西征諸戰役
西征艦隊出發前之形勢
占領蕪湖安慶
助復武漢
五 勘定三湘
湘軍現有之實力及其作戰方略
我軍作戰方略
我軍各部隊之行動
克復長沙
海戰助攻長沙
六 飛機隊助平武漢
飛關隊之實力及組織
蕪湖大通間之偵察
水飛機隊之組成及動員
水飛機隊之作戰經過
水飛機隊之遇險
第十一章 平定廣州共黨
一 葉挺賀龍共黨軍竄粵
二 第八路軍擊破葉賀共黨軍戰鬥經過
各軍之集中
溯安揭陽附近之戰鬥
東路軍陸豐附近之戰鬥
右翼軍三河壩附近之戰鬥
三 廣州共黨暴動
廣州事變後諸戰役
第八路軍收復廣州
龍川之役
五華之役
第二篇 十七年諸戰役
第一章 蔣總司令復職繼續北伐
一 安國軍兵力概況
安國軍兵力之統計
安國軍之作戰方略
安國軍之兵力配備及攻擊部署
二 蔣總司令復職始末及北伐方略
復職經過
改編軍隊及實施戰略
開封軍事會議
北伐方略及戰鬥
第二章 魯南之役
一 敵情概況
二 第一集團軍作戰計劃及戰績概況
第一軍團戰績
台兒莊之役
嶧縣棗莊之役
韓莊沙溝臨城之役
鄒縣滕縣界河之役
曲阜兗州之追擊
第二軍團戰績
郯城臨沂之役
第二十六軍第三十七軍進出萊蕪經過
第三軍團戰績
魯台谷亭之役
敵軍反攻
徐州行營增援部署
援軍進攻
九子集附近之包圍攻擊
第四軍團戰績
羊山之役
金鄉之役
會師濟寧
三 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戰績
克復鄆城鉅野嘉祥各縣
克復濟寧汶上
敵之反攻
四 航空大隊在魯南作戰情形
飛機轟炸豐沛孫逆部隊與飛機隊之犧牲
敵我在韓莊陣地之空中激戰
航空大隊進駐兗州
第三章 克復濟南
一 敵軍之配置及我軍之攻擊部署
二 左翼部隊攻占泰安肥城界首之線
谷山甲子峪刀山之攻擊
肥城之役
東阿平陰之戰
三 中央部隊泰安界首灣德之役
四 右翼部隊明水鎮龍山鎮之役
五 會師濟南
第四章 五三事變
一 事變起因
直魯勾結外援
日本出兵山東
肇禍概況
二 敵軍橫暴情形
慘殺交涉人員
圍劫駐軍槍械殺害傷病官兵
清南城之圍攻及屠殺民眾
火藥庫兵工廠之被害
三 我軍之布防情形
防軍之編成防區之分派
我軍飛機隊濟南至任務
四 事變前後交涉之經過
事變發生前交涉
事變發生時黃外長與日之交涉
事變發生後各方與日之交涉經過
第五章 第一集團軍渡河追擊
一 渡河前敵我一般狀況
敵軍之配置
第一集團軍之位置
我軍渡河部署
二 我各軍之渡河追擊
各軍團之渡河前進
德州之進攻部署
我軍之推進
三 克復滄州河間之戰鬥經過
我軍桑園鎮東光之推進
圍攻滄州之準備
會師滄州
大流標馬廠閒河惠豐橋線之推進
四 飛機第二隊之隨同作戰
第六章 第二集團軍豫冀間諸戰役
一 彰德之役
戰前形勢之一般
敵軍之作戰方針及其兵力
第二集團軍之任務及兵力配備
敵斗經過
二 大名之役
敵我兩軍之兵力及位置
敵斗經過
三 樊鍾秀反馮之役
馮樊交惡之原因
兩軍之攻守概況
第七章 第三集團軍晉冀間諸戰役
一 對峙期間之形勢及局部戰爭
全線對峙形勢
各地區之局部戰爭——馬山之役、固欄之役
二 我軍全線反攻分路出擊
出擊前戰略之決定
平山方面之出擊
我軍出擊部署及戰鬥經過
右路軍各地區之戰況
三 追擊軍占領敵陣地及集中情況
井陘會戰
追擊軍之部署
追擊軍之進展及占領陣地
四 方順橋之會戰
敵我一般形勢
敵我之兵力及位置
作戰指導概要
戰鬥經過
第八章 會師平津及克復察綏
一 克復保定高陽等處情況
會師前敵我形勢
占領保定
攻克高陽及鄰近各縣
二 奠定平津
敵軍敗退及我軍追擊
第一二兩集團軍之追擊經過
平漢路之肅清
飛機第一隊偵察平津敵情經過
敵軍敗退情形
和平接收平津
我軍復原情況
三 克復察綏
占領綏遠
察哈爾之收復
第九章 灤河會戰統一完成
一 會戰前之形勢
敵軍之配置
我軍之集中
奉軍之歸誠
二 我軍之攻擊部署
三 我軍之攻擊前進
占領豐潤
占領寧河豐臺
占領唐山
占領濼州
肅清直魯軍
四 完成北伐大攻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1928?-1949?]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296.91/3/:1-:2
主題
InfoField
國民革命軍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296.9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冊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00,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00, 25 April 2023858 × 1,227, 713 pages (27.2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 (1/1) by [國民革命軍戰史編纂委員會編]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275,89717; 民國圖書-PD2022.4; 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