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3292-85079 野戰築城教範草案.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5 × 1,250 pixels, file size: 6.2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16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野戰築城教範草案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頒布]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野戰築城教範草案
Publisher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處
Description

總則後分5章,講述偽裝、防禦及攻擊時的築城、作業準備與指揮、各種工事圖說。共241條。書前有白崇禧的軍事委員會軍訓部令

目錄
總則
第一章 偽裝
第二章 防禦時之築城
通則
第一節 射擊(第一圖其一、其二、其三)
第二節 視察、通察、附指揮所
第三節 障礙(第二圖)
第四節 交通(第三圖)
第五節 掩蔽
第六節 排水、給水
第七節 各種地形之築城
田地(第四圖、第五圖)
對稱(第六圖)
森林(第七圖)
何川、沼澤(第八圖)
平原
城市(第九圖、第十圖)
嚴寒地
第八節 預備陣地之構築保管與使用
構築
保管
使用
第三章 攻擊時之築成
通則
第一節 向敵陣地附近時之作業
第二節 衝鋒作業及側防機關之制壓與破壞
第三節 掃蕩作業
第四節 陣地帶之通過設備及占領地區之工事
第四章 作業準備與指揮
第五章 各種工事圖說
通則
第一節 分散於取低姿勢可減少損害
第一一圖 分數與集團之比較
第一二圖 高姿與低姿之比較
第一三圖 工事位置高低之比較
第二節 偽裝
第一四圖 掘開前草皮處置
第一五圖 偽裝蓋設置值一例
第一六圖 田埂之利用
第一七圖 生籬之利用
第一八圖 利用溝岸之交通壕
第一九圖 在業草中除土之處置
第二〇圖 利用草木之偽裝
第二一圖 利用草及矮樹之偽裝
第二二圖 工事積土形狀之正誤
第二三圖 壞墓地工事之偽裝
第二四圖 交通壕之偽裝
第二五圖 通至主要工事交通路之偽裝
第二六圖 田壟中通路或壕經過線之選定
第二七圖 遮障高與地面觀測位置之關係
第二八圖 垂直遮障(樹枝)
第二九圖 垂直遮障(編織物)
第三〇圖 道路上之垂直遮障
第三一圖 道路上之水平遮障
第三二圖 遮障配置之一例
第三三圖 假壕
第三四圖 假壕絲網
第三節 掩體
第三五圖 敵前作業法
第三六圖 臥射散兵坑
第三七圖 跪射散兵坑
第三八圖 立射散兵坑
第三九圖 散兵壕
第四〇圖 掘擴散兵壕(低胸牆)
第四一圖 散兵壕各部名稱
第四二圖 掩蓋散兵壕
第四三圖 步槍之標定設備
第四四圖 用土囊堆積之掩體
第四五圖 輕機關槍掩體
第四六圖 機關槍掩體
第四七圖 擲彈筒立射用掩體
第四八圖 輕測遠鏡掩體
第四九圖 八二迫擊炮掩體
第五〇圖 三七戰車防禦築炮掩體
第五一圖 炮兵掩體
第五二圖 十五榴車 下之設備
第五三圖 十五榴制退設備
第五四圖 交通壕
第五五圖 交通壕之連接法
第五六圖 交通壕之待避設備
第五七圖 交通壕之縱射設備
第五八圖 交通壕之端末作業法
第五九圖 壕之進出設備
第六〇圖 電線壕
第六一圖 利用死角之電線架設法
第六二圖 各種地形之工事
第六三圖 掩蔽用之掩體
第六四圖 家屋、牆壁之利用
第四節 障礙物
第六五圖 屋頂形鐵絲網
第六六圖 螺旋椿
第六七圖 絆網
第六八圖 絮蹄
第六九圖 利用業樹構築之鐵絲網
第七〇圖 鹿砦
第七一圖 小陷阱
第七二圖 竹籤
第七三圖 圓筒形鐵絲網
第七四圖 蛇腹形鐵絲網
第七五圖 拒馬
第七六圖 積形拒馬
第七七圖 障礙物之通路
第七八圖 汜濫
第七九圖 道路之破壞
第八〇圖 木橋之破壞
第八一圖 地雷之設置
第八二圖 蛇腹形鐵絲網之設置
第八三圖 對戰軍壕
第八四圖 斷崖
第八五圖 崖壁
第八六圖 陷阱
第八七圖 軌條砦
第八八圖 半擊絮蹄
第八九圖 亂線
第九〇圖 亂椿
第九一圖 刺釘
第九二圖 石堆
第九三圖 鐵索
第九四圖 道路之樹幹障礙
第九五圖 森林〓之樹幹障礙
第九六圖 亂椿(水中)
第九七圖 木橡
第九八圖 浮游拒馬
第五節 掩蔽部
第九九圖 掩蓋材之配置要領
第一〇〇圖 構築掩蔽部木材結構之注意
第一〇一圖 掘開式輕掩蔽部
第一〇二圖 坑道式輕掩蔽部
第一〇三圖 反斜面輕掩蔽部(急斜面)
第一〇四圖 反斜面輕掩蔽部(緩斜面)
第一〇五圖 輕掩蓋輕機關槍座
第一〇六圖 掩蓋機關槍座之尺寸
第一〇七圖 輕掩蓋機關槍座
第一〇八圖 機關槍待機用掩蔽部
第一〇九圖 掩蔽部出入口曲折法
第一一〇圖 掘開式中掩蔽部
第一一一圖 坑道入口
第一一二圖 如口部遮彈層之尺寸
第一一三圖 坑道式中掩蔽部(十六人用)
第一一四圖 六人用鐵筋混凝土掩蔽部
第一一五圖 掩蔽部防毒幕
第一一六圖 中掩蓋機關槍座
第一一七圖 鐵筋混凝土機關槍座
第一一八圖 坑道式機關槍座
第一一九圖 哨兵用監視所
第一二〇圖 利用樹木設置之監視所
第一二一圖 輕掩蓋觀測所
第一二二圖 請掩蓋彈藥集積所
第一二三圖 輕掩蓋通信所
第六節 排水設備及被覆
第一二四圖 廁所
第一二五圖 排水設備
第一二六圖 被覆
第七節 障礙物之破壞及掩覆通過
第一二七圖 破壞筒
第一二八圖 破壞筒之隱秘攜帶法
第一二九圖 破壞筒隱秘插入法
第一三〇圖 各種鐵絲剪隱秘破壞時之用法
第一三一圖 電流偵察具
第一三二圖 鐵絲網隱秘破壞時部署之一例
第一三三圖 屋頂形鐵絲網址隱秘剪斷法
第一三四圖 網形鐵絲網之隱密剪斷法
第一三五圖 鐵絲網強行破壞時部署之一例
第一三六圖 屋頂形鐵絲網之強行剪斷法
第一三七圖 網形鐵絲網強行剪斷路線
第一三八圖 地雷搜索器及搜索法
第一三九圖 鐵棚之破壞
第一四〇圖 掩覆板
第一四一圖 掩覆板之設置法
第一四二圖 掩覆梯
第一四三圖 掩覆梯之設置法
第八節 側防機關之破壞及制壓
第一四四圖 側防機關破壞法
附圖第一 步兵營陣地編成之例
附圖第二 骨幹墜壕之例
附圖第三 抵抗步槍(機關槍)彈一發工事應有之厚度
附圖第四 抵抗炮彈及彈子破片工事應有之厚度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三十三年[1944]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E951.1/24
主題
InfoField
野戰築城
中圖分類
InfoField
E951.1
載體形態
InfoField
150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8:01,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8:01, 25 April 2023835 × 1,250, 168 pages (6.2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野戰築城教範草案 (1/1) by [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頒布]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3292,85079; 民國圖書-PD2022.4; 野戰築城教範草案)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