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5635-105755 法意.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35 × 1,387 pixels, file size: 16.17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498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法意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法〕孟德斯鳩原本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法意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發行者] (上海)
Description

全書共7冊。分「法律通論」、「論治制之形質」、「治制之精神」、「論三制精神之弊」、「論製作法典之宜忌」等29卷。著者把國家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三種形式。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宣揚君主立憲制,提倡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著者反對酷刑,主張量刑必須比例正確,刑罰必須有教育意義,輿論可作為反對犯罪的工具,應刑罰行為,不刑罰思想、語言等。書中還提出關於審判、立證、拷問等其他方面的論說,以及對一些法律制度的考察。譯者認為孟說並非創聞,而為中國古有之,只是後來失傳而已

目錄
第一卷 法律通論
第一章 一切法與物之關係
第二章 形氣自然之法
第三章 人為經制
第二卷 治制之形質
第一章 立國三制
第二章 民主形質
第三章 賢政形質
第四章 君主形質
第五章 專制形質
第三卷 治制之精神
第一章 形質精神之異
第二章 三制精神
第三章 庶建民主之精神
第四章 賢政之精神
第五章 道德非君主之精神
第六章 君主治制以何物承道德之乏
第七章 君主治制之精神
第八章 榮寵非專制之精神
第九章 專制君主之精神
第十章 兩君主治制責下服從之異
第十一章 總論前篇
第四卷 論教育宜與治制之精神相表裹
第一章 教育之職
第二章 君主治制之教育
第三章 專制君主之教育
第四章 古今教育之異效
第五章 民主治制之教育
第六章 希臘學制
第七章 若前之制度以何國家而後可用
第八章 古人以樂輔治之說
第五卷 論為國立法必興其治制之精神相得
第一章 本卷大義
第二章 何者為國家公德
第三章 何者為民主之愛國
第四章 欲民愛平等而崇儉約必遵何術而後得之
第五章 民主法制其立平等之基何如
第六章 民主法制其維儉約之風又何如
第七章 鼓舞民主精神之餘術
第八章 賢政之法制所興其精神合者何如
第九章 君主之治制其本精神以為法典者何如
第十章 君主治制其行政權之獨伸
第十一章 君主治制之所長
第十二章 續申前論
第十三章 專制大意
第十四章 專制之法所與其精神合者何如
第十五章 續申前論
第十六章 威柄之遞及
第十七章 貢獻
第十八章 賞賜
第十九章 推言三制之效
第六卷 論公私刑律之繁簡訉鞫威儀之文質刑罰所加之重輕所緣諸治制精神而異者
第一章 各國私律 即司域爾律 繁簡
第二章 各國公律 即孤理密律 繁簡
第三章 問於何等治製法官乃有按律定擬之實
第四章 會鞫奏當之各異
第五章 於何政府王者可為法官
第六章 行政官不宜為刑法官
第七章 刑獄之柄執於一官何如
第八章 糾彈公犯制不同
第九章 刑典重輕隨制亦異
第十章 法國古律
第十一章 民德未漓刑措可為其實
第十二章 刑辟之能事
第十三章 論日本律之不足
第十四章 羅馬之沁湼特
第十五章 羅馬刑律
第十六章 罪之與罰宜有比例
第十七章 三本
第十八章 鍰罰笞榜之刑
第十九章 復仇之制
第二十章 以父坐子之罪
第二十一章 君上之仁恩
第七卷 論衣食宮室之度數僭奢侈靡之風俗婦人女子之貴賤所緣諸治制精神而異者
第一章 奢侈之俗
第二章 庶建民主之生事律
第三章 賢政民主之生事律
第四章 君主國之生事律
第五章 問君主其有時利用生事律乎
第六章 支那之奢儉
第七章 支那奢儉之敝
第八章 國俗之貞淫
第九章 諸制女子貴賤之殊
第十章 羅馬之家法
第十一章 羅馬法度之變遷
第十二章 羅馬保庛婦人之律
第十三章 羅馬皇帝懲奸之令
第十四章 羅馬之生事律
第十五章 治制異而嫁女之奢儉不同
第十六章 閃匿持之美俗
第十七章 女主
第八卷 論三制精神之敝
第一章 此卷大義
第二章 民主精神之敝
第三章 無等
第四章 民俗腐敗之由
第五章 賢政精神之敝
第六章 君主精神之敝
第七章 續申前論
第八章 君主治制常虞腐敗
第九章 爵賞常忠於君主
第十章 專制精神之敝
第十一章 精神善敝之徵騐
第十二章 續申前論
第十三章 國民信誓之效
第十四章 更張憲法之關係
第十五章 所以維持精神之真術
第十六章 民主治制之真相
第十七章 君主治制之真相
第十八章 斯巴尼亞君主之特起
第十九章 專制國之真相
第二十章 結論前四章之意
第二十一章 支那帝國
第九卷 論法之為守護而立者
第一章 民主之所以守其治安
第二章 合縱政府而何者為最宜
第三章 合眾民主尚有所需
第四章 專制政府所以自固之術
第五章 君主之所以守國
第六章 守國戍兵之常制
第七章 私議一則
第八章 有國之守不及其攻者何故
第九章 列強之比較
第十章 鄰國之微弱
第十卷 論法之為攻取而立者
第一章 攻兵
第二章 戰
第三章 勝家之權利
第四章 所勝人民之便利
第五章 錫拉鳩茲王基隆
第六章 民主之勝家
第七章 續申前論
第八章 再申前說
第九章 君主之勝家
第十章 以君主而勝君主者
第十一章 勝家於所勝者之禮俗
第十二章 凱祿之法
第十三章 察理第十二
第十四章 亞烈山達
第十五章 勝家所以保持武功之術
第十六章 專制之勝家
第十七章 續申前論
第十一卷 論自余法律之關於憲典者
第一章 開宗
第二章 明義
第三章 自徭真詮
第四章 續申前論
第五章 諸制之正鵠
第六章 英倫憲法
第七章 吾人所有之君主制
第八章 古人於君主何以無了當之說
第九章 雅里斯多德之說
第十章 餘子之說
第十一章 希臘英雄時代之君主
第十二章 羅馬王朝時代三權之分何若
第十三章 通論羅馬逐王以後之政制
第十四章 羅馬逐王以後其三權之分立何如
第十五章 羅馬當民權極盛之秋忽失國君自徭其事何若
第十六章 羅馬民主之憲權
第十七章 羅馬民主之政權
第十八章 羅馬政府之刑法權
第十九章 羅馬藩部之政
第二十章 結論
第十二卷 論法制之關於小己自徭者
第一章 此卷大恉
第二章 臣民小己之自徭
第三章 續申前論
第四章 刑罰與所犯之情形合而有比例者其民自徭
第五章 獄有特宜審慎者
第六章 治逆性之獄
第七章 大不敬之獄
第八章 古誅誹謗妖言與大逆不道用刑之失
第九章 續申前論
第十章 再申前論
第十一章 思想之獄
第十二章 口語之獄
第十三章 文字之獄
第十四章 治罪人不宜毀其廉恥
第十五章 脫奴之籍使證其主之非
第十六章 誣告謀反大逆
第十七章 見知沈命之法
第十八章 以民主之國而窮治反者其事最危
第十九章 國家於何時可以暫奪民之自徭權
第二十章 民主國家所以保護自徭之律
第二十一章 古民主治債之苛
第二十二章 君主國傷害自徭之政
第二十三章 君主國所用之偵探員
第二十四章 匿名揭帖之律
第二十五章 君主之治術
第二十六章 去壅蔽
第二十七章 君德
第二十八章 君主臨其臣民不可不敬
第二十九章 雖在專製法典亦有自徭權雜用於其中
第三十章 續申前論
第十三卷 論賦稅重輕關係自徭之理
第一章 國賦
第二章 富國之躛言
第三章 國有俘虜之耕奴其賦稅宜何如
第四章 以民主而有耕奴
第五章 以君主而有耕奴
第六章 以專制而有耕奴
第七章 無奴之國其賦法宜何如
第八章 使民不覺之術宜何如
第九章 萬民之稅
第十章 賦之輕重視其治制
第十一章 籍貨充公之法
第十二章 自徭與征賦之比例
第十三章 必何等之政府而後民不病其加賦
第十四章 賦稅與治制之對待
第十五章 自徭之失
第十六章 回部戰勝
第十七章 增養兵之費
第十八章 蠲除租賦
第十九章 將於上下兩無損賦之收也將斡之以牙儈乎抑監之以使官乎
第二十章 斡賦之牙儈
第十四卷 論法典與其國風土之對待
第一章 此卷大意
第二章 民以風土不齊而氣質輒異
第三章 南民之變例
第四章 東方諸國其宗教禮俗德行法令不變之由
第五章 善為治者有以救風土之偏不善者從而益甚
第六章 熱國之田功
第七章 僧徒蠧國
第八章 支那善制
第九章 獎功善策之政
第十章 防民湛湎之政
第十一章 為風土癘疫而設之法律
第十二章 自殺之禁
第十三章 英國風土之所致者
第十四章 風土余效
第十五章 法典寬嚴本於風土者
第十五卷 論國有奴制原於風土
第一章 民間奴婢
第二章 羅馬法家之視奴邦
第三章 奴隸余因
第四章 續申前論
第五章 黑種常為奴隸何理
第六章 奴隸本始
第七章 奴制之出於自然者
第八章 奴制無益於歐洲
第九章 奴制之別
第十章 奴制所不容已之法令
第十一章 主者之肆虐
第十二章 奴隸之作奸
第十三章 奴兵
第十四章 續申前論
第十五章 國有奴制所宜預籌之事
第十六章 主奴之倫理
第十七章 復奴之法
第十八章 復奴與閹奴之異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90/60/:1:2:3
主題
InfoField
法哲學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90 B565.24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冊(22,462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10:04, 25 April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10:04, 25 April 2023835 × 1,387, 498 pages (16.17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法意 (1/1) by (法)孟德斯鳩原本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5635,105755; 民國圖書-PD2022.4; 法意)

The following page uses this fil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