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416-15jh007802-88105 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843 × 1,362 pixels, file size: 11.89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399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周佛海著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
Publisher
新生命月刊社[發行者]
Description

總論三民主義的時代背景、產生、演進、完成及其不可分性,分論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的性質、內容及實施方法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甚麼叫主義
主義的定義
主義是一種思想的理由
問題發生的兩個階段
產生主義的問題
主義是一種信仰的理由
主義是一種力量的理由
個人的主義和個人的力量
社會的主義和社會的力量
第二節 主義的實踐性和空間性
主義的兩個原則
在異空間和異時間不能行一個完全同一的主義
在同一空間和時間不能行兩個以上的異主義
我們得到的教訓
第三節 三民主義是什麼
三民主義是救國主義
三民主義的根本精神在求平等
三民主義的最後目的在救世界
三民主義的涵義
民有民治民民享和平等
自由和博愛的基礎是平等
第四節 三民主義的時代背景
三民主義的兩重時代背景
三民主義的普遍性
三民主義的特殊性
民族主義的時代背景
民權主義的時代背景
民生主義的時代背景
第五節 三民主義的發生和完成
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問題發生的程序
三民主義發生的程序
民族主義最初發生
日本維新對總理民族主義的影響
民權主義的發生
太平天國失敗對總理民權主義的影響
民生主義的發生
民生主義最初發生的作用在防患未然
三民主義的完成
第六節 三民主義的演進
三民主義的演進
主義必然演進的理由
民族主義的演進
民權主義的演進
民生主義的演進
第七節 三民主義之不可分性
三民主義是互為條件的
民族主義成功是民權民生主義成功的條件
民權主義成功是民族民生主義成功的條件
民生主義沒有實現民族民權也要落空
三民主義是互為界限的
民族主義以民權民生主義為界限
民權主義以民族民生主義為界限
民生主義以民族民權主義為界限
第二章 民族主義
第一節 甚麼是民族
關於民族的第一個錯誤觀念
關於民族的第二個錯誤觀念
民族構成的要素
關於民族的正確概念
第二節 民族的發生和發展
民族的發生是以自然力為基礎
民族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態
世界大民族的形成
第三節 民族特性和民族意識
民族特性民族意識與民族形成的關係
民族特性與職業特性
民族感情與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的重要
民族的自信力
第四節 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的相互關係
階級意識克服民族意識的主張
這種主張的錯誤
判斷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關係須視客觀的條件如何而定
第五節 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相互關係
在民族的國家民族感情和國家感情不致對立
在複合民族的國家兩種感情常常對立
民族感情抑制國家感情的例
國家感情抑制民族感情的例
一般的判斷
第六節 甚麼是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定義
民族自決的意義
帝國主義者侵略弱小民族的口實
他們的口實純粹虛偽
民族自決和民族互助
民族自決和民族同化
第七節 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及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是對立的
兩種世界主義(一)世界的帝國(二)世界的聯邦
大同世界須以民族主義為基礎
第八節 中國民族的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次殖民地
軍事上不能獨立
政治上不能獨立
經濟上不能獨立
財政上不能獨立
司法上不能獨立
教育上不能獨立
領土被分割
自然力的壓迫
中國民族的危機
第九節 中國民族精神的消沉
國人對外心理的變遷
鄙視外人的時期
排外的時期
畏外的時期
媚外的時期
恃外的時期
恢復民族精神
第十節 民族革命運動的方略
民族革命不是排外
指導民族革命的原則
喚起民眾
利用中國固有團體結成堅固的民族
恢復中國固有的道德
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
聯俄的研究
聯合被壓迫的弱小民族
聯合的形式
組織[民族國際]
第十一節 民族革命和階級鬥爭
我們應取的態度
總理承認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存在
中國也有階級的對立和階級鬥爭
共產黨促成階級鬥爭三民主義者消滅階級鬥爭
應否助長勞資階級鬥爭
以階級鬥爭足以增強民族革命運動的主張
對於這個主張的批評
民族鬥爭的勢力不須以階級鬥爭來訓練
以階級鬥爭訓練民族運動乃是自殺
資本家不應利用民族運動自謀私利
民族革命成功以後也不須階級鬥爭
第十二節 東方民族革命和西方社會革命
東方弱小民族應該聯合西方無產階級
西方社會革命的成功以東方民族革命為條件
東方民族革命的成功以西方社會革命為條件
以上是純粹的理論
事實上西方無產階級還不能了解這種關係
他們不能脫傳統的狹隘觀念
他們只看見目前的利益
我們的策略應該以這種事實為基礎而決定
第三章 民權主義
第一節 什麼是民權為甚麼主張民權
民權的定義
政權歸屬的問題先要解決
我們應該以進化論的眼光研究這個問題
主張民權的純理論的根據
從政治的作用觀察主張民權的理由
要使政治發揮基本來的作用就須實行民權
要政治最能滿足人民的欲求就須實行民權
從國家存在的目的觀察主張民權的理由
國家成立的原因和存在的目的
從國家成立的原因和其存在的目的出發我們應該主張民權
要個人的獨立自由和團體的秩序不衝突也須實行民權
中國主張民權的特殊理由
順應世界潮流
縮短國內戰爭
第二節 民權主義的特質
用比較研究的方法觀察民權主義的特質
古代民主政治和近世民主主義的比較
第一近世民主主義法律上沒有階級古代民主政治法律上有階級的區別
第二近世民主主義以國家為個人而存在古代民主政治以個人為國家而存在
第三對於民主政治的態度不同
民權主義的特質
(一) 民權主義是民族和民生的民權主義
歐美的民主主義是反民族主義的
民族主義的民權主義
歐美的民主主義是反民生主義的
民生主義的民權主義
(二) 民權主義不主張天賦人權而主張革命民權
天賦人權說之歷史的意義
革命民權之時代的必要
(三) 民權主義除間接民權外並主張直接民權
間接民權的缺點
直接民權的效用
民權主義的特質
第三節 近世民權發達的過程
英國民權發達的歷史
英國共和政治之歷史的意義
英國民權的確立
法國民權的發展
孟德斯鳩的主張
孟氏主張的影響
盧梭的主張
盧氏主張的影響
美國獨立運動的發展
法國革命的成功和影響
人權宣言
法國革命後民權的發展
第四節 民權行使的形式—直接民主制和代表民主制
運用民權的形式應該適當的決定
民權運用形式的種類
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缺點
直接民主制不能實現的理由
直接民主制不可實現的理由
代表民主制
代表民主制的缺點
我們的出路
第五節 權能區分的民主制
權能區分的民主制的特色
人民應有的權
政府應有的權
權能區分的效用
第六節 四種政權的研究
(甲) 選舉權
選舉權的理論的根據
第一以為選舉權是國家給與人民的報酬
第二以為選舉權是構成諮詢機關的方法
第三選舉權為國民固有的權利
天賦民權說
社會合作說
限制選舉權的理由
對於上述理由的批評
被選舉權應限制的理由
選舉權的平等主義
(乙) 罷免權
罷免權的性質
罷免權的第一個理論的根據
罷免權的第二個理論的根據
反對罷免權的第一種理由
這個理由不充分呢
反對罷免權的第二種理由
這個理由的批評
罷免權可適用於委任官吏
罷免權的實例
德國的罷免權
瑞士的罷免權
美國的罷免權
(丙) 創製權
創製權的性質
創製權的第一個理論的根據
創製權的第二個理論的根據
創製權的第三個理論的根據
創製權的第四個理論的根據
反對創製權的第一種理由
對於這個理由的批評
反對創製權的第二種理由
這個理由不充分
瑞士的創製權
美國的創製權
德國的創製權
(丁) 複決權
複決權的性質
複決權的作用
複決權的種類
複決權的理論的根據
反對複決權的第一種理由
對於這個理由的反駁
反對者的第二種理由
這個理由也不充分
反對者的第三種理由
這個理由更不充分
瑞士的複決權
美國的複決權
德國的複決權
第七節 五種治權分立的效用
政府要有五種治權
治權必須分立的理由
孟德斯鳩的說明
五權分立的說明
兩權分立說的內容
兩權分立說的缺點
三權分立制的確定
三權分立制的缺點
立法部兼彈劾權的不當
行政部兼考試權的不當
五權憲法的精神
第八節 民權主義與自由
第一民權主義在爭民族的自由
第二民權主義在保障個人的自由
第三民權主義不注重財產自由和營業自助游
第九節 民權主義與平等
近代民主主義與平等
近代民主主義只要求法律的平等和政治的平等
民權主義除主張法律政治的平等外更主張經濟平等
民權主義不主張機械的平等而主張機會的平等
第十節 民權主義實施的步驟
實行民權的兩個條件
人民要有政治興趣和政治思想
中國的狀況和訓政時期的必要
第四章 民生主義
第一節 民生主義的意義
要明了民生主義的意義須先行比較研究
甲 民生主義與資本主義及社會政策
民生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則不同
兩者生產的目的不同
支配生產力分配的力量不同
生產的組織不同
兩者在分配上也有不同
分配的性質不同
分配的方法不同
民生主義和社會政策的比較
兩者的最後目的不同
資本制度的基礎和弊害
社會政策的目的在維持資本制度
民生主義的最後目的在打倒資本制度
乙 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
三個問題
第一社會主義是什麼
各派學者對於社會主義的定義
我們的定義
民生主義與社會主義
第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區別
有人以公有財產的程度做標準去區別
這一說不正確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是對立的是銜接的
共產主義的最高原則
社會主義的歷史的使命
民生主義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第三民生主義和共產主義辦法不同
共產主義的辦法
從社會進化的原則批評階級鬥爭說
社會不經階級鬥爭也可進化
階級鬥爭有時使社會退化
從中國的特殊情形批評勞資階級鬥爭
階級成立的過程
階級鬥爭發達的過程
中國的階級狀態
中國勞資階級的對立已經萌芽
階級鬥爭不適宜於中國革命
民生主義的辦法
以革命的方法改造政治以和平的方法改造經濟
政治革命的性質
經濟革命的性質
丙 民生主義的特質
民生主義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民生主義要同時完成產業革命社會革命
第二節 平均地權
一 緒言—平均地權在民生主義中的地位
民生主義首先採取平均地權的理由
從理論方面說
從歷史方面說
二 土地私有制的成立及其將來
土地所有制度的變遷
土地公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成立
土地私有制之所以成立的理由
土地私有制的將來
三 土地私有制的弊害
從倫理的見地觀察
從社會的見地觀察
四 解決土地問題的各派學說
1 地租課稅主義的土地制度改良派
a 穆勒對於土地問題的意見
穆勒對於土地私有制的見解
穆勒解決土地問題的主張
對於穆勒主張的批評
b 亨利佐治對於土地問題的意見
亨利佐治對於土地私有制的見解
亨利佐治解決土地問題的主張
對於亨利佐治的主張的批評
2 農業社會主義的土地制度改革派
華勒斯對於土地私有制的見解
華勒斯解決土地問題的主張
這種主張的批評
3 社會主義的土地制度改革派
a 斯賓士對於土地問題的意見
斯賓士的主張
這種主張的批評
b 奧布倫對於土地問題的意見
奧布倫對於社會問題的見解
奧布倫解決社會問題的主張
杜宇奧布倫的意見的批評
4 總結
各派意見的總批評
各派意見和平均地權的比較
五 最近各國解決土地問題的實例
1 蘇俄土地制度的改革
2 猶哥斯拉尾亞的土地改革
3 捷克斯拉夫的土地改革
4 羅馬尼亞的土地改革
5 拉多維亞的土地改革
6 結論
六 平均地權的目的和辦法
1 平均地權的目的
平均地權者不主張永久維持土地私有制
平均地權者也不主張立刻實行土地國有
要理解平均地權的目的須先理解一個重要的原則
平均地權的程序
先辦到土地私有權的民眾化再辦到土地所有權的社會化
要分這兩個步驟的理由
目前只能行土地農有不能行土地國有的理由
就客觀的事實說
從主觀的方面說
最後須實行土地國有的理由
從必要的方面觀察
第一從生產上觀察
第二從分配上觀察
從可能的方面觀察
2 平均地權的方法
平均地權的原則
照價納稅照價收買
稅率的問題
地主報價
照價收買的例外
國家收買的土地應該如何處分
沒收土地的自然增價
限田的辦法
限田的標準
設立國立土地銀行
第三節 節制資本
一 節制資本在民生主義中的地位
節制資本的任務
節制資本的意義
節制資本發生較後的理由
中國的經濟狀況
中國經濟狀況的變動
二 資本主義的本質
資本主義的語源
資本主義的各種定義
奧本哈麥的定義
季特的定義
以上兩說的批評
宗巴特的定義
霍布生的定義
韋白的定義
以上三說的批評
我們的定義
資本主義與私有財產制
資本主義與自由競爭
資本主義與勞資階級的對立
資本主義與大規模經營
資本主義與營利生產
三 資本主義的功過
從生產方面觀察
從分配方面觀察
四 資本主義的前途
從社會進化的原則觀察
從資本主義的矛盾觀察
五 節制資本的意義
節制資本的兩種意義
就一般的原則說
充分的生產公平的分配
就中國的特殊情形說
生產技術的社會化
中國要實行生產技術社會化
生產要具的社會化
中國要實行生產要具社會化
六 節制資本的方法
甲 發達國家資本
發達國家資本的程序
國家資本的來源
乙 節制私人資本
節制私人資本的兩種方法
直接節制
徵收所得稅
徵收遺產稅
規定多子繼承制
間接節制
規定最高限工作時間和最低限工資
制定工場管理法
確立勞動保險制
確立工人分紅制
丙 保護私人資本
收回關稅權實行保護關稅
取消外人在華的工業權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民國十七年[1928]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時期文獻 民國圖書)
館藏信息
InfoField
MG/D693.0/598
主題
InfoField
三民主義
中圖分類
InfoField
D693.0
載體形態
InfoField
37,354頁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3:34, 1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3:34, 10 June 2023843 × 1,362, 399 pages (11.89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 (1/1) by 周佛海著 (batch task; nlc:data_416,15jh007802,88105; 民國圖書-PD2022.5; 三民主義之理論的體系)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