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NLC511-03000842-66944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pdf

Go to page
next page →
next page →
next page →

Original file(918 × 1,354 pixels, file size: 57.62 MB, MIME type: application/pdf, 701 pages)

Captions

Captions

Add a one-line explanation of what this file represents

Summary

edit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Wikidata search (Cirrus search) Wikidata query (SPARQL)  Create new Wikidata item based on this file)
Author
木爾茲
image of artwork listed in title parameter on this page
Title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Publisher
商務印書館·不詳
Description

目錄
001 第一章
001001 一內幕之思想世界
001002 二思想是惟一原理
001003 三自然界之歷史如何可以明白
001004 四無智識則不能明白
001005 五野蠻總族之歷史
001006 六思想入歷史有兩途
001007 七思想兩個字界說不能成立
001008 八內外關係不立界說
001009 九思想有多數意義
001010 十現代思想
001011 十一當代歷史之可能及其價值有何程度
001012 十二所謂歷史家之客觀
001013 十三當代歷史所紀載之事實及思想之價值
001014 十四內界思想
001015 十五內隱之思想是奇才異能之作料
001016 十六當代思想歷史較為可靠
001017 十七最近的已過時代
001018 十八從父傅子之語言文字之改變即是思想改變之證據
001019 十九通俗之語言文字不合於新思想之用及造新字之必要
001020 二十本書宗旨是追尋已往百年間思想之生活
001021 二十一不是政治科學等歷史
001022 二十二所書所注意者是轉移吾人內界生活之潛力
001023 二十三以制比圓書所必需之親知目見之知識歷為本書討論之界限
001024 二十四美國之思想潛力不過略為提及
001025 二十五本書只能討論德法英三國
001026 二十六此時期之效果是思想一體
001027 二十七福爾特爾
001028 二十八斯密亞當
001029 二十九哥爾利治及威至威士將德國思想灌入英國
001030 三十得斯搭厄爾夫人以德國思想灌入法國
001031 三十一巴黎為科學中心點
001032 三十二英國算學家馬貝治赫瑟爾裴各克輸入大陸算學於英國
001033 三十三利比喜化驗室
001034 三十四英國表彰法國人孔德哲學於法國
001035 三十五坎斯塔布爾畫師在法國之潛力
001036 三十六科學變為各國所共有
001037 三十七思想史可以從語言文字學尋曙光
001038 三十八意思之遷地
001039 三十九歌德
001040 四十德國語言文字之特性
001041 四十一字意之生長
001042 四十二有新思想則有新字
001043 四十三得波那爾學說及米勒馬克斯語言文字學
001044 四十四德國法國如何解說思想二字
001045 四十五歷史哲學發起於大陸思想家
001046 四十六德文法文無相當字眼
001047 四十七思想兩字之意義並非英文所獨有
001048 四十八喀萊爾是首先以特別意義用思想兩字
002 第二章
002001 一知職進步之兩大因子
002002 二本書之目的
002003 三第十九世紀儲積知識之功是無可與比
002004 四第十九世紀之功
002004001 (甲)在知識方法
002004002 (乙)在知識之合
002005 五求真不是知識止境不過是學者之態度
002006 六研究科學之術始由伽利略牛頓等實行由培根孔德穆勒等定範圍
002007 七學術之分散不是外而如此其實則不然
002008 八科學與詩歌這似若分離
002009 九科學與人生之密切關係
002010 十人世實用問題歸併為一
002011 十一第十九世紀對於人生之意想有何功用
002012 十二人生利益合一之更深的意想
002013 十三此種合而為一所用之名詞不同
002014 十四思想之界說
002015 十五自一七五零年至一八五零碎年是統習百科時期
002016 十六失去合一思想
002017 十七德國廢除百科演詩
002018 十八百科全書不副期望
002019 十九本世紀之初年以法國為科學領袖
002020 二十德國反對以玄學教科學
002021 二十一教科書之改良
002022 二十二科學之闡理漸入於哲學途經
002023 二十三研究思想之生活以德國為領袖
002024 二十四由玄學方法變為歷史方法之理由
002025 二十五斯實塞爾為英國之著哲學全部之鼻祖
002026 二十六陸宰全部哲學之界說
002027 二十七陸宰與赫德之關係
002028 二十八陸宰與洪保德所著大世界之關係
002029 二十九陸宰之小世界
002030 三十八人類心境生活是何物
002031 三十一向來眾人皆以為然之方法過時則不適用而為眾所拋棄
002032 三十二後一世紀不能盡襲前世紀所創造者以其廢棄不用者甚多
003 第三章
003001 一遵擇路徑之必要
003002 二歷史分期以當時之大事或大舉動得名
003003 三本世紀並無此類中樞舉動
003004 四或問思想史是否即是哲學史
003005 五歌德著作包有一世紀間之是最深奧思想
003006 六哲學是追維既往
003007 七何時思想可以當哲學解釋
003008 八討論本世紀之思想分作兩問題
003009 九理想
003010 十哲學界說
003011 十一本書之分門
003012 十二科學哲學皆不能盡包思想兩字之意
003013 十三思想沉埋於當代之藝文與美術中
003014 十四歌德及威至威士振起文風
003015 十五無規則之思想
003016 十六以宗教思想為總括
003017 十七科學求真確求實在是客觀的
003018 十八此外尚有切已思想與主觀思想在
003019 十九此種思想絕不能得人之同意一致
003020 二十哲學居於科學宗教之間
003021 二十一思想可分三層即科哲學個人思想是也
003022 二十二哲學是科學宗教之居間調停者
003023 二十三方面之思想原難以分析
003024 二十四本世紀之前一期為法國科學思想發達時期
003025 二十五第十九世紀之初期英國哲學之情狀
003026 二十六歌德之鉅制浮士德為此世紀思想之代表
003027 二十七此時期人心擾亂時期並非寧靜時期
003028 二十八不安寧之故生於前世紀之革命
003029 二十九第十九世紀思想非革命
003030 三十第十九世紀思想有主張根本改革者有主張復古者
003031 三十一朋斯威至威士哥爾利治諸家之思想受攏派之驚擾
003032 三十二第十八世紀著作之破壤精神
003033 三十三革命理想不能實行
003034 三十四本書不是討論創造及實行於民生之政治歷治
003035 三十五研究建設思想不研究破壤思想
003036 三十六達爾文斯賓塞陸宰等之建設思想
003037 三十七真正根本反對派
003038 三十八虛構派之反動
003039 三十九先討論科學界之進步
003040 四十黑智爾思想自然發達之學說
004 第一編科學思想
005 第一章法國之科學精神
005001 一本世紀是科學世紀
005002 二德法兩國所謂科學其意義英國微有不同
005003 三科學與人生之關係
005004 四培根先見及此
005005 五培根哲學之缺點
005006 六牛頓出而改正
005007 七法國哲學家繼行培根牛頓之思想
005008 八培根牛頓之比較
005009 九拉普拉斯之功
005010 十法國之科學院
005011 十一大陸所用之算學方法
005012 十二近代之分析術
005013 十三古代之組合術
005014 十四法國科學潛移文學之力
005015 十五英德兩國無此潛力
005016 十六巴黎之科學學校
005017 十七革命政府提倡教育
005018 十八康多塞
005019 十九拉卡拿爾
005020 二十師範學校與藝術學校
005021 二十一蒙日之新幾何
005022 二十二化學
005023 二十三新算學科學
005024 二十四結晶學
005025 二十五決分學說
005026 二十六拉普拉斯撇開個人問題而收成功
005027 二十七生命科學以個體為中心點
005028 二十八屈費兒動物學之確切研究
005029 二十九屈費兒為學
005030 三十學院制以屈費兒為最大之代表
005031 三十一革命時代與第一帝制時代科學之命運
005032 三十二播傅科學知識使普及民間以法國之功為最大
005033 三十三科學通行於文學界與通行於全國之不同
005034 三十四科學通行於文學界之危險
005035 三十五革命時代實行科學普及
005036 三十六拿破論對於科學之潛力
005037 三十七拿破論特重算學
005038 三十八拿破論不以當時發揮哲學之法為然
005039 三十九拿破論採用統計學之法甚多
005040 四十拿破論所享之科學榮名得自他人
006 第二章德國之科學精神
006001 一德國諸大學之建設
006002 二大學之發達由於群眾
006003 三德國大學在地面之分布
006004 四德國大學制之充分發達
006005 五哲學科
006006 六格丁根大學
006007 七大學與高等學校之關係
006008 八大學為研究科學之教練處
006009 九德國之所謂科學
006010 十此意發生於德國大學制
006011 十一法英兩國之所謂科學指確切科學
006012 十二德國如何待遇確切科學
006013 十三第十八世紀科學在德國大學尚未獲得永久立足地位
006014 十四科學旬報志雜誌
006015 十五高斯之算學研究
006016 十六科學精神精神以第十九世紀之第二季乃入於德國大學
006017 十七雅科俾之算學校
006018 十八利比喜初設化學試驗室
006019 十九德國科學不分國界
006020 二十利比喜有機物之分析
006021 二十一生物學是德國科學
006022 二十二士來登及司旺之細胞學說
006023 二十三韋柏及米勒
006024 二十四身心學說
006025 二十五確切科學與wissonschaft(學術)之精神
006026 二十六哲學史學不能不有包羅萬有之觀念
006027 二十七自然界哲學
006028 二十八哲學與科學相衝突
006029 二十九亞歷山大封洪保德
006030 三十柏濟力阿斯轉移德國科學之潛力
006031 三十一自然哲學與醫學
006032 三十二研究科學專為求科學知識起見
006033 三十三古學派哲學派所留贈後人者
006034 三十四德國研究學問之透澈完備
006035 三十五研究與授課並行
006036 三十六科學與哲學之組合
006037 三十七生物學發生於科學及哲學之組合
006038 三十八雷文論米勒
006039 三十九廢除命力學說
006040 四十機構觀生物學
006041 四十一審察算學原理
006042 四十二思想習慣分為確切歷史審察三類
006043 四十三三種思想習慣皆包括於德文wissenschaft(學術)字意中
006044 四十四學術之道德價值
007 第三章英國之科學精神
007001 一外國之科學組織
007002 二英國之科學機關
007003 三第十九世紀初年之英國科學
007004 四英國科學退步之臆說
007005 五普雷非耳之評論
007006 六巴貝治之評論
007007 七外國對於英國科學之評論
007008 八英國人答覆巴貝治諸君之不滿意之論
007009 九建立英國科學提倡會之始基
007010 十英國高等勞心事業之特性
007011 十一學會及大學亦時有偏見
007012 十二傅立葉
007013 十三夫累涅爾
007014 十四普勒刻
007015 十五格拉斯曼
007016 十六英國無集中機關
007017 十七楊氏
007018 十八道爾頓
007019 十九法拉第
007020 二十格林
007021 二十一布爾
007022 二十二巴貝治
007023 二十三英國思想之特性
007024 二十四無科學思想之學校
007025 二十五英國科學有個人特性有求實用趨勢
007026 二十六英國此種特性以第十九世紀初年為尤著
007027 二十七英國大學之唯一特色
007028 二十八博學教育之意想
007029 二十九教育與指導組合為一
007030 三十英國之教育機關
007031 三十一皇家學院
007032 三十二曼澈斯特之文學哲學二會
007033 三十三西特堡之陶遜
007034 三十四蘇格蘭之大學
007035 三十五愛丁堡學會
007036 三十六愛丁堡評論報
007037 三十七劍橋大學之分析學學會
007038 三十八蘇格蘭之大學生活
007039 三十九都伯林算學派
007040 四十英國對於科學亦有重要之資助
007041 四十一大陸之播傅科學知識
007042 四十二英國科學系孤立研究不相聞問
007043 四十三英國人之個人特性
007044 四十四後五十年間之變更
007045 四十五英國研究生物學之功業
007046 四十六勤納
007047 四十七英國人好自然景物
007048 四十八英國人之個人特性及好自然之特性組合
007049 四十九懷特
007050 五十地址學會
007051 五十一斯密·威廉
007052 五十二柏爾
007053 五十三歷史地理
007054 五十四利克
007055 五十五三國之事業比較
008 第四章以天文觀研究自然
008001 一第十九世紀前後兩年半時期之科學精神
008002 二科學變為各國所共有之時
008003 三各國特性之消滅
008004 四特別之科學意想
008005 五科學哲學
008006 六休厄爾之歷史及哲學
008007 七哲學興科學
008008 八領袖之科學意想大抵皆發起於古代
008009 九算學精神
008010 十算學精神何時灌入科學界
008011 十一牛頓所撰之算理
008012 十二吸力公式
008013 十三從此公式發生三種思想
008014 十四錯誤(或差錯)
008015 十五拉普拉斯及牛頓
008016 十六另有相關之事提倡科學
008017 十七隻靠瞻測不足以使科學發達
008018 十八實用
008019 十九算學公式有集中之功
008020 二十以算學定物質及力之界說
008021 二十一質量興物重之分別
008022 二十二吸力並非物質之終極特性
008023 二十三吸力與拒力
008024 二十四電力及磁力
008025 二十五放射例
008026 二十六分子作用
008027 二十七天學觀宇宙的全體的分子的變象
008028 二十八全體界(即人界)有特別關係
008029 二十九幾何學之公細管吸力
008030 三十直接測量吸力之為難
008031 三十一以天學眼光看微點變象
008032 三十二毛細管吸力
008033 三十三波斯科維赤推廣牛頓公式
008034 三十四庫隆之量度
008035 三十五哥斯及韋柏推廣其法
008036 三十六德斐及法拉第
008037 三十七安培及韋柏發展天學觀
008038 三十八韋柏之根本量度
008039 三十九推展微分術之必要
008040 四十牛頓公式為物理天學根底
008041 四十一牛頓之公式有惟一之普及有惟一之確切
008042 四十二牛頓公式是否終極之例
008043 四十三拉普拉斯之見解
008044 四十四反對天學觀
009 第五章以原子觀研究自然
009001 一總結上卷
009002 二原子學說
009003 三拉瓦節
009004 四火質學說
009005 五化燒學說
009006 六定比法
009007 七利希脫
009008 八道爾頓
009009 九柏清力阿斯
009010 十原子學說與吸力學說之比較
009011 十一武拉斯吞之預言
009012 十二倍數比例法
009013 十三當量
009014 十四單簡之說
009015 十五普牢特之學說
009016 十六同分異性之新發明
009017 十七有機化學
009018 十八利比喜有機化學界說
009019 十九替代說
009020 二十模型學說
009021 二十一第十九世紀中葉化學無一定之學說
009022 二十二原子例之兩方面
009023 二十三簡便記號期例
009024 二十四研究類緣之荒廢
009025 二十五一八七三年哥布論化學學說
009026 二十六周斯例
009027 二十七化學與物理學闡理不同之處
009028 二十八氣體衝動學說
009029 二十九亞佛加德羅之理想
009030 三十此學說之埋沒
009031 三十一原子學說之發展
009032 三十二巴士特之左右之轉發露
009033 三十三原子與分子
009034 三十四朱爾之測算
009035 三十五克勞修司之第一說貼
009036 三十六微點之內部工能
009037 三十七一八六零年科學家承認原子學說為物理學說
009038 三十八馬克斯維耳以統計觀研究自然
009039 三十九平均學說
009040 四十原子按幾何形式之部署
009041 四十一結晶學
009042 四十二結晶例與原子例之相似
009043 四十三同形
009044 四十四多形性
009045 四十五結機化學及實體化學
009046 四十六原子價
009047 四十七原子環
009048 四十八炭為四平面之定體
009049 四十九原子觀之短缺
009050 五十愛力說學
009051 五十一實用之潛力
009052 五十二有機化學界說之改變
009053 五十三原子觀之評論
010 第六章以力學觀研究自然
010001 一古代哲學對於動之意想
010002 二笛卡兒之發展力學觀
010003 三海亘史及牛頓
010004 四力學觀復興於第十九世紀
010005 五擺動學說及放射學說
010006 六兩說皆主行動皆力學說
010007 七擺動學說有聲學先為之所
010008 八牛頓之放射學說
010009 九牛頓亦提倡其他學說
010010 十俾奧部斯脫拉普拉斯等皆反對光浪學說
010011 十一歐拉為海亘史之繼起人
010012 十二楊氏
010013 十三楊氏之光浪相生相剋通例
010014 十四有光(或傅光)以太學說
010015 十五布魯安攻擊楊氏
010016 十六夫累涅爾
010017 十七極光又生為難
010018 十八夫累涅爾撰折射說貼
010019 十九楊氏及夫累涅爾介紹橫光浪意想
010020 二十光與聲有力學的不同之點
010021 二十一以太之性
010022 二十二他種動力學說
010023 二十三氣體衝動學說
010024 二十四旋渦
010025 二十五法拉第之研究
010026 二十六以脫性質問題
010027 二十七彈力學說
010028 二十八以太問題可以算學處置之
010029 二十九以太問題亦可以試驗處置之
010030 三十有組合兩法之必要
010031 三十一光帶分析
010032 三十二由變象而得引線
010033 三十三斯托克斯爵士
010034 三十四克希荷夫
010035 三十五弗光之解說
010036 三十六以太有為彈力之實體說
010037 三十七克爾文之研究
010038 三十八丁鐸爾之熱學
010039 三十九克爾文爵士之旋渦學說
010040 四十赫爾姆霍斯之研究
010041 四十一在前之旋渦研究
010042 四十二赫爾姆霍斯旋渦理想在英國之潛力
010043 四十三旋渦環學說之為難
010044 四十四電氣變象之新學說與法拉第
010045 四十五力線
010046 四十六法拉第之意想有克爾文爵士為之發展
010047 四十七馬克斯維耳
010048 四十八馬克斯維耳之多數電學著作
010049 四十九馬克斯維耳之力線管意想
010050 五十物質之受電狀
010051 五十一電速率與光速相符
010052 五十二同此居間物彈性擾動
010053 五十三工能學說之效果
010054 五十四各種新學說之推倒天學觀
010055 五十五克爾文論以太浪動
010056 五十六電磁學說之欠清晰
011 第七章以物理觀研究自然
011001 一總括前文
011002 二天學觀原子觀動力觀皆有缺點
011003 三工能意想
011004 四楊氏首先用此名詞
011005 五瓦特始用工率名詞
011006 六逢退利創用力工名詞
011007 七布拉克拉姆福德德斐
011008 八力之相互關係
011009 九利比喜
011010 十米勒約翰
011011 十一莫兒
011012 十二邁爾
011013 十三朱爾
011014 十四赫勻姆霍斯
011015 十五克勞修司及湯姆孫紹介工能兩名詞
011016 十六噶爾諾
011017 十七噶爾諾發明可用之熱
011018 十八湯姆孫介紹工能虛耗意想
011019 十九傅立葉
011020 二十傅立葉潛移葛爾諾之力
011021 二十一克拉拍郎之圓解術
011022 二十二永動不停是絕不可能之事
011023 二十三湯姆孫威廉湯姆孫雅各採用動力之意想
011024 二十四熱力學兩例
011025 二十五湯姆孫之簡要結論
011026 二十六郎肯噍涅亥安
011027 二十七科學革命
011028 二十八赫爾姆霍斯論牽力
011029 二十九位能實能
011030 三十蘇格蘭學派
011031 三十一湯姆孫及退特
011032 三十二馬克斯維耳
011033 三十三法拉第
011034 三十四赫爾姆霍斯論電動力學
011035 三十五阿斯特瓦德之物理化學
011036 三十六工業之工本因子
011037 三十七柏德及阿斯特瓦德
011038 三十八阿論尼阿
011039 三十九格累謨及安德魯茲
011040 四十電離
011041 四十一喜托夫及柯勞士
011042 四十二邁爾論化學觀之改變
011043 四十三阿斯特瓦德之雜誌
011044 四十四季布茲
011045 四十五隱能
011046 四十六和斯特曼
011047 四十七赫爾姆霍斯之自由工能
011048 四十八克爾文之可用之工能
011049 四十九阿斯特瓦德之普通化學
011050 五十動力學工能學
011051 五十一機械觀之評論
011052 五十二結果
011053 五十三新近原子觀之得勝
011054 五十四近日之電學研究
011055 五十五電子
011056 五十六馬克斯維耳學說之難點
011057 五十七何謂電荷
011058 五十八拉摩爾博士之地位
011059 五十九原子派發起反對
011060 六十近代之力學解說人為之性質太多
011061 六十一發生哲學問題

Language Chinese
Publication date 不詳
Source
institution QS:P195,Q732353
(民國文獻)
主題
InfoField
思想史;歐洲;近代

Licensing

edit
This image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because it is a mere mechanical scan or photocopy of a public domain original, or – from the available evidence – is so similar to such a scan or photocopy that no copyright protection can be expected to arise. The original itself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Public domain
This image is now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hina because its term of copyright has expired.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legal jurisdiction in the mainland only, excluding Hong Kong and Macao), amended November 11, 2020, Works of legal persons or organizations without legal personality, or service works, or audiovisual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For photography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whose copyright protection period expires before June 1, 2021 belong to the public domain. All other works of natural person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s of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ly with jurisdiction in Taiwan, Penghu, Kinmen, Matsu, etc.), all photographs and cinematographic works, and all works whose copyright holder is a juristic person,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or if unpublished 50 years from creation, and all other applicable works enter the public domain 5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creator.

Important note: Works of foreign (non-U.S.) origin must be out of copyright or freely licensed in both their home country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be accepted on Commons. Work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have entered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S. due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such as publication in noncompliance with U.S. copyright formalities) may have had their U.S. copyright restored under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URAA) if the work was under copyright in its country of origin on the date that the URAA took effect in that country.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1996.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URAA took effect on January 1, 2002.[1])
To uploader: Please provide where the image was first published and who created it or held its copyright.

You must also include a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tag to indicate why this work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te that this work might not be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countries that do not apply the rule of the shorter term and have copyright terms longer than life of the author plus 50 years. In particular, Mexico is 100 years, Jamaica is 95 years, Colombia is 80 years, Guatemala and Samoa are 75 years,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70 years, and Venezuela is 60 years.


čeština  Deutsch  English  português  română  slovenščina  Tagalog  Tiếng Việt  македонски  русский  മലയാളം  ไทย  한국어  日本語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



This tag is designed for use where there may be a need to assert that any enhancements (eg brightness, contrast, colour-matching, sharpening) are in themselves insufficiently creative to generate a new copyright. It can be used where it is unknown whether any enh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as well as when the enhancements are clear but insufficient. For known raw unenhanced scans you can use an appropriate {{PD-old}} tag instead. For usag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scan tag.


Note: This tag applies to scans and photocopies only. For photographs of public domain originals taken from afar, {{PD-Art}} may be applicable. See Commons:When to use the PD-Art tag.

File history

Click on a date/time to view the file as it appeared at that time.

Date/TimeThumbnailDimensionsUserComment
current06:41, 20 June 2023Thumbnail for version as of 06:41, 20 June 2023918 × 1,354, 701 pages (57.62 MB)PencakeBot (talk | contribs)Upload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1/1) by 木爾茲 (batch task; nlc:data_511,03000842,66944; 民國文獻.1; 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

Metadata